黄岩圣母庙
黄岩圣母庙位于县西北70千米石门乡下黄岩村村后的半山腰上,是一个由8个小庙组成的庙群。古时叫奶奶庙,建于唐朝。后经历代多次重修,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香火依然旺盛,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但旧时农历二月二十八至三月初八的庙会一直保留下来,附近山村道教信众较多,每逢庙会,人们仍到庙址前进香。1978年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黄岩村和墨砚村的信众自愿捐资开始在旧庙附近重建庙宇,至2011年,先后建起全神庙、上神庙、三清殿、圣母庙、玉皇庙、关帝庙、土地庙等。庙群西侧约30米处,还有北岳庙、圣母殿等。
集神观
集神观在县西北45千米军城镇江家沟村之猪山,初建于明万历戊申(1608年)仲春,后多有重修,民国初年拆庙建学堂,曾设猪山完小,在全县较为有名,再后改为中学。改革开放后,中学搬迁,当地村民又将旧址恢复为道观,新建仿木山门,山上景致依旧。因紧依晋察冀烈士陵园,游客蜂拥,香火旺盛。
碑文石刻
军城集神观碑记
唐之西北有古军城,盖岩垒也。恒岳来自西大茂诸峰,来自北两山会合突出而南,既伏复起如游龙昂首状,而城居其起伏之间,有拒马河西北急来,直抵城西一山,如蹲猪砥水西折,复转而东,缓缓萦城而后去,形胜称最矣。左控倒马,右拒龙泉,两关要害,又莫加焉。明兴以来,军民之居日殷日庶,嘉靖丙辰岁六月五日,河涨数丈,决城西北人居漂没过半,赖猪山之砥,西南隅仅存,于是居民筑堤塞决,猪山以北堤一百二十步,达山而止。以南八十步接城山而止。然堤不可恃,既冲之地,终不敢列屋而居。万历初居士马宗仁归功猪山之神,捐赀并祠于其脊原下为龙王,上之三官,上之玉皇,再上之三清,又上之王母,又上之老君,傍又有山神、药王九殿,壮丽诸神,会集经营于癸酉,落成于戊申,赀费不啻千金矣。一日,唐令游其上叹曰:宗仁有意于佛氏之功德者也。顾修之幽孰与修之明?安神之功德孰与安民之功德?假令当时一千金之费从事二百步之堤,数年垒石高厚,俱可数丈,水不能害,则民可复居,城可复兴,此其功德,岂徒美猪山之一观而已。特其时无能以此意示宗仁者,遂使千古岩垒一冲而永复也。观成宗仁亦去世,道人演鸾叩令求名且求记,仍名曰集神观,又记其意如此。令为谁安邑杨一桂也。万历岁次戊申仲春。
重修集神观记
集神观者,奉玉帝,奉太上三清,奉王母三官,及药王、龙神、山神以为名,前明万历戊申年间创建。原有香火地亩、旧碑甚详,其间山水之秀,膏腴之产,足养性修真而资香火,历经二百数十年古刹也。观在猪山之麓,古军城迆西,分恒岳大茂之灵秀,环处皆山,列若画屏,为唐邑西北雄观,神所凭依,即人所瞻仰,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有关合邑,乌可废坠哉?夫兴废,时也。兴而废,时之剥也。废而兴,时之复也。历有年所仍循其旧,至道士曹合林私卖庙地,几至无存,乡人士等,目击心伤,不忍坐视。呈请整理,开单缕陈,适山左右,孝廉邑侯陈公作宰,务民敬神,洞悉烛照,追澈如左,且公举董事人、经理,邑人称快焉。邑侯曰:未也,住持无人,虽与犹废,住持不得其人,虽兴仍废,盍采访之。本县下车以来深知,城隍庙道官杨合珍,虔心修道,茹素持经,合邑推许,洵堪其任,宜往理焉。韩子云:莫为之先,虽美不障,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其此举之谓欤?于是既存卷案,复勒贞珉计,现存香火水地一顷六十四亩六分,旱地一顷零三亩,荒滩地二十五亩,戏楼地十一亩八分,道士坟地一亩,总计合地二顷六十七亩六分,理合备载,俾召来兹,爰就颠木以为记。同治九年闰十月。
娘子神
卧龙山庙
卧龙山庙位于县西北20千米军城镇娘子神村东,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后因年久失修,又经战争的洗礼,建筑所剩无几。20世纪80年代,娘子神村成立了卧龙山庙管委会,在道教信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重建了庙宇。
新建的庙宇占地约8亩,建有玉皇殿、三圣殿、碧霞元君殿、慈航娘子神村卧龙山庙殿、疹花奶奶庙、老母庙、瘟神庙、全神庙、王爷庙等大小殿宇9座,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殿宇均为硬山布瓦顶建筑,前出廊,廊侧山墙绘有道教传说壁画。庙内还建有宿舍、伙房等,为远来的香客提供方便。
青虚山道场
青虚山道场位于青虚山底部苹果园,是进入青虚山的大门。青虚山在唐县古八景中称为“清虚耸翠”。因西晋末高道葛洪曾于此隐居修道又称“葛洪山”,简称“葛山”,为华北地区著名道教圣地,全真教发祥地之一。
青虚山道教历史悠久。《重显子返真碑》载,西晋末葛洪真人曾至此修道。传偃月洞为唐代偃月子于此修道得名。桃园因唐代天阳真人于此修道得名。史载,山前九峻观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金大定初,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于上清虚建道观。同时,丘处机真人高徒亦至此建道观。青虚山作为道教圣地,也是从那个时候兴旺起来的。现存于上清虚三清殿前的高鸣撰《重显子返真碑铭》中,记载着丘处机大真人派弟子陈道益在青虚山传教的事迹。据史料记载,在丘处机“立观度人”宗旨下,金大定(1161—1189年)间,陈道益由马钰之徒灵真子李大乘引度为道士。后又师邱处机,经丘处机指点住持葛公山,修建庵观至百所,自居清虚宫。徒学愈众,所度弟子逾千人。其中以高志筌、史志筌、赵志完等为著名。天兴元年(1232年)卒,年八十一,赐号洞虚真人。从此以后,青虚山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明清以来,该山后暖谷王石渠(士衢)道人道术高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入大内礼遇甚隆,封“清虚真人”,并敕建重修洞真观(无梁殿),亦称斗姆阁。此阁供奉先天斗姆,传为北斗众星之母。完全是砖石镶嵌垒砌,上圆下方,无一木料,共用九九八十一块格框拼成莲花状,充分突出了道家九九归真思想。康熙大帝赐斗姆阁楹联一幅:“眉横无念乾坤外,鼻竖有形始复中”。斗姆阁位于青虚山后暖谷半山腰处,旁有小石屋和茂盛杏林,山洪不能侵害,盛传有“避水神珠”。小石屋内有嘉庆二年(1797年)御制碑一通,书有“葛洪修炼于此……”。阁前现存有一通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洞真观碑记》的汉白玉石碑,完好无缺,为洞真观知观张来祯道人重修道观时立,张系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三代法嗣。
明冯惟敏纂《保定府志》载,金大定间,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在青虚山上清虚建上清虚观。于此同时,丘处机弟子陈道益在下清虚建道观。两教先后在青虚山建宫观百余所。
历经元、明至清代,形成以苹果园、桃园、下清虚的庙群有龙王庙、关帝庙、眼光奶奶庙、行宫庙、药王庙、滴水堂、全神庙、葛洪殿、月老祠等道教庙宇。上清虚有姻缘庙、全神庙、三清殿、藏经阁(玉皇阁)、老母庙、九天仙女庙、清虚宫、圣女庙、慈航庙、真武庙、老君庙、毛老庵、朝阳洞、蛇藏庵。奶奶顶有三霄圣母宫、碧霞行宫、北岳庙、灵官庙。
西胜沟有元初建的洞真观。后因时间久远以及战乱,古建筑逐渐毁坏、坍塌。
自从洞虚真人陈道益开辟全真龙门派道场到解放前期,龙门派在青虚山传续19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于20世纪90年代初始重建青虚山道场。1993年,经保定地区行政公署批准,青虚山作为保定地区第三处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应行署民族宗教局、中共唐县县委统战部和有关部门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白云观监院黄信阳道长,率白云观道教音乐团为青虚山道观举行神像开光暨场所开放礼仪,古老的道教又焕发出勃勃生机。2001年9月12日成立了唐县道教协会,会址设在青虚山。赵崇善道长为青虚山道场住持和唐县道教协会会长。
道场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大小影壁、关帝殿、全神殿、三仙圣母殿,东西两侧分为寮房、配殿等。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山门为3门楼阁式悬山布瓦顶建筑,中间高,两边低,坐落在12层石阶上。中门楼高约10米,两侧门楼高约8米,正脊上均饰有鸱吻。檐下辟3个券门,中间大,两侧小。山门建筑为白色,拱券门内木门为红色,3门上边分别镶有蓝匾额。中门匾额雕有“清虚山”3个大字,为杨成武将军所题。两侧门上的匾额为“胜境”和“洞天”。进门影壁上的太极图案和背面的《阴符经》体现着浓浓的道教文化,院落北侧沿地势建有一宽大的照壁,前有老子骑牛图浮雕,栩栩如生,堪称艺术佳品,背面黄底黑字书写着老子《道德经》全文。一进院落的东西两面为寮房内陈列着青虚山出土的文物,院落的东南角摆放着出土的古碑及古建筑残件,这些都向人们展示着青虚山道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虚山自古以来香火旺盛。每年的三、六、九月十五都有庙会,三月十五庙会最大,香客、游客云集,进香朝拜者蜂拥,庙期10天达10余万人之多。
古人诵咏
葛洪山禅林
门外孱孱涧水流,四闌山色护青幽。
我来犹有黄花在,谁道禅林几暮秋。
(明)礼部尚书 傅珪
宝壤禅林次北潭韵
新动光摇山欲流,昔年曾许葛仙游。
西巖试问源头水,照人容鬓几当秋。
(明)工部侍郎 冯兰
题葛洪山宝壤庵
暖谷泉旋沃壤流,雨晴风定葛洪幽。
红叶黄花对尊酒,只感先人独爱秋。
(明)傅棨
葛洪山宝壤庵
群山浮翠水环流,草色花香清更幽。
借问禅林经何日,山僧报道已多秋。
(明)户部主事 杨濂
同原道游桃园庵
乘闲偶到下清虚,抚景吟行思有余。
知己留人辞恳切,老僧爱客意勤渠。
幽香花鸟诗难尽,奇怪山川画不如。
我欲与君同结社,承恩未敢赋归歟。
(明)龙阳梅雪山人 王溥
宿葛洪山三峰下桃园庵
奇峰似郎山,环抱更委曲。
壁立插层云,萧散不拘束。
仰瞻远若近,势已断复续。
有径还有门,□顾一团玉。
上下清虚宫,桃园右暖谷。
仙子装传名,乐土今天竺。
花木辨四时,晨兴视朝旭。
有田却无租,耕鑿自丰足。
何必问飞升,但来能避俗。
(明)傅珪
过桃园
烟茫入林麓,旋曲度岗陵。
野菊阴岩茂,溪泉止岸澄。
露珠枝点缀,苍玉壁崚嶒。
巉峻踏危磴,扶藜笑力胜。
(明)西屏
再过桃园
天台仙阮肇,今跡我桃源。
幽僻钟声细,阴森树影昏。
鸟来因梵语,僧定掩禅门。
松径高山险,扶藜过短垣。
(明)西屏
晚宿桃园庵早游上下清虚洞阁
昔年抱朴子,修真此岩谷。
山川邀宠灵,遂标清虚录。
后来爱其名,往往思延嘱。
高秋假我令,寥泂天气肃。
愿言息心侣,杖屡柏跸服。
中路入桃园,幽疑武陵曲。
烟岚隐半窥,积翠俯未木。
啨晖能娱人,可以投吾足。
登登意不倦,早待东方旭。
上下扪松萝,数里入云麓。
叠嶂杳以绵,流泉飞且瀑。
天风起层台,三峰插乾轴。
忽畅千载襟,豁然万里目。
凭空一振衣,长揖谢流俗。
(明)郑材
瓦窑庵无尽上人食糠歌
葛仙当日饱藜藿,自谓八珍却不如。
一从白日升天去,遂令此道久空虚。
近有僧居是仙屋,寂寞无为独抱朴。
一盂空空何所有?惟食糠秕充其腹。
淡然持之三千年,就里燃灯有妙传。
禅悦方称无上味,伊蒲岂是区中缘。
乃知学人有真悟,释氏不二仙元素。
到来此地心清凉,富贵浮云草头露。
(明)郑材
注:瓦窑寺、桃园庵、蔴地庵俱在葛山。九骏观,宋政和元年(1111年)建。朝阳庵,明万历二年(1574年)建。
清虚庙联(部分)
山门:青牟仲三尼演世拓觉路,天地人三才并重不二门。
照壁:一气分真老子隐遁幽关地,三才应化道脉永驻清虚山。
葛洪殿:抱朴结庐悟玄门真谛济世,伏波解甲炼回春妙术救民。
玉皇殿:皇矣上帝位尊而上极无上,大哉玄穹道妙而玄之又玄。
老君殿:为儒释道之师八十化中分广教,立天地人之法五千言内贯通经。
财神殿:圣德昭明喜见财源永茂,神灵默佑欣沾福禄无疆。
姻缘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关帝殿: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忠义表春秋。
灵官殿:作恶人难漏三眼,行凶汉谨防一鞭。
西奶奶庙:香烟霭霭云达圣母琼霄殿,瑞气腾腾雾罩天仙碧霞宫。
慈航殿:慈航宝符祥光丽,妙法莲台瑞彩鲜。
全神殿:福地名山无点真心难到此,清虚胜迹有些诚意自可游。
三仙圣母殿:圣母洪恩覆庇二方黎庶,仙姑深惠保全四境婴儿。
药王殿:妙药扫开千古雾,灵丹济活世人心。
斗姆阁:眉横无念乾坤外,鼻竖有形始复中。
老母殿:慧眼圆明照见碧潭海底月,慈行广大普渡苦海难中人。
仙姑洞
仙姑洞在县西北25千米的西唐梅村北半山腰,下临唐河。据《明弘治保定郡志》载:“唐梅仙洞在郡西北一百二十里属唐县,古传谓大唐仙于此修真,故名,其村亦以此名之。”清康熙《唐县志》载:“在唐梅村北,下临唐河,相传有唐姑、梅姑修仙于此。”原始洞口成半圆形,后用砖石垒砌成一弓形洞口,宽约2米,洞内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越往里洞顶壁越高,最高处有10米多,洞内有十几个小洞,深浅不一。仙姑洞建筑皆被毁,洞口尚留有一通完好的明代石碑,上刻“三仙洞庵”4个大字。据清光绪《唐县志》载,洞内壁上曾有明袁化龙和黄洛恭题诗。据考证,将“仙姑洞”称“三仙洞”实为古人之误。抗日战争时期此洞曾为八路军指挥所。1984年,该洞窟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诵咏
三仙洞题壁词
古洞依山靠河,云梯风灯嵯峨。
寻僧不为念弥陀。天竺难言足乐。
怒目金刚为甚,低眉菩萨云何?
人生到处是烟罗,佛在心头端坐。
(清)袁化龙
三仙洞题壁词
半岭三仙古洞,奇峰怪石横斜。
东有朝宗绿水,西来晚照红霞。
野景还为妙景,僧家即是仙家。
明月清风作伴,涧薪活火烹茶。
(清)黄洛恭
游唐梅岭仙姑洞
洞自仙姑号,谁将混沌开。
河流奔急沸,谷应响轻雷。
梵语人天彻,林峦紫翠堆。
同游欣妙蠋,吟眺恣徘徊。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游唐梅洞
数里达云窟,仙踪今尚存。
分明来净土,何事访桃源。
洞邃天难曙,岚深日易昏。
仙僧多入定,我亦欲忘言。
(明)陈璠
游唐梅仙姑洞诗并序
唐河夹山而流,至唐梅村之北,其岭亦以唐梅名。岭自西而来,稍折北复东,山半有洞,远望如月形者,仙姑也。旧志有唐姑、梅姑修仙于此得名。趾临唐河数武,三折而上,正洞广轮各五丈余,高及二丈。洞已有扉,置几席于中,有龛佛像,其后则昏墨如夜,秉烛而入,仙姑像存焉。火焰敛明,不能旁烛,四顾沉沉,生恐怖念。更向西斜迤而上,石滑甚,时闻泉滴;前挽后推,将百余步,如入牛角,愈上愈隘,至顶有一石柱,高数尺许,围约抱余。绕柱而东上,无路转,斜迤东下,如入井,深黑窅冥,疑通泉穴,烛渐见跋,不能下而返。至正洞,西复有一小洞,口如窦,俯伏而入,廓然如翼室,高广丈余,深倍之。石多金色,有石如编细竹,长二三寸,上下连而四围不属,颇玲珑可爱;又有如狮首形,嵌空如口者,胥乳滴所存也。洞颇奇,而其胜尤在洞之外,两壁翼峙,上崖垂复,俯临匹练,游目无际,而退足憩息焉,则斯洞为仙府灵窟矣。时雍正十年闰月之下旬,得诗一首:
流转翠微曲,天然一洞开。
宽容踰广厦,邃杳上层台。
秉烛寒无焰,栖云湿自胎。
添衣忘酷暑,仙境想蓬莱。
(清)唐县知县 王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