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卖布头》里有一段贯口:“你够奔电车道,你上了摩电车,你打张电车票,那电车这么一绕,这不叮叮当当就要到了吧……”这是一个传统段子,要是不琢磨一下,可能一时还不太明白演员唱的是什么,毕竟摩电车、电车道已从生活中消失了很久。但在百年之前,段子里提到的可都是京津两地最时髦的东西。
19世纪末,八国联军拆除了天津的老城墙,改建成东西南北四条宽阔的马路。比利时商人看中了这四条马路带来的商机,计划在马路上挖槽铺设铁轨,开通电车。
1906年,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由“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投资建设完工,这条线路长5.16公里,单向运行,第二年建成双行轨道。这是中国城市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两年后,上海开通了有轨电车,再之后,大连、广州、沈阳、北京、南京的有轨电车也相继通车。
有轨电车的车厢,除底盘、车轮和车顶上的接线弓之外,几乎全是木制的。电车驾驶室正前方是水平放置的摇把儿,司机轻轻转动摇把儿,通过改变电路电阻的大小来控制电流,继而调节车速,当时的有轨电车,最快时速可达20公里。
有轨电车经过日租界旭街
流传至今的《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有一段记载:“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这些文字,定格了城市街道的场景——从1906年到1947年,经过四十几年的发展,天津的有轨电车共建成七条线路,联通老城、租界、河北新区、商业区、火车站等繁华地带。跟今天的地铁一样,七条有轨电车线路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环行于东南西北四条马路上的是“白牌”电车;从北大关起,经北门、东北角、老铁桥、东浮桥、奥国菜市、东天仙(后为民主剧场)、意奥交界、俄工部局等站,到老龙头火车站的是“红牌”电车;“黄牌”电车从北大关起,经北马路、东马路、东南角、中原公司、劝业场到老海关;从北大关起,同走“黄牌”路线,到劝业场时拐向万国桥(今解放桥),驶达老龙头火车站的是“蓝牌”电车;“绿牌”电车从老西开教堂出发,经滨江道、万国桥,终点仍是老龙头火车站;“花牌”电车从东北角到海关;“紫牌”电车线路铺设得最晚,1947年开通,从金钢桥通到天津北站。
这些线路加在一起,不难看出,电车仍主要是针对普通百姓的低端消费,英租界、德租界,特别是英租界墙外推广界(今五大道)并未开通电车。因为住在那些区域的人们几乎家家有汽车,电车通过去,基本派不上用场,反而会影响高端街区的生活品质。老龙头火车站的电车站点最多,分别有“红牌”“蓝牌”“绿牌”,“黄牌”“花牌”的老海关站距老龙头火车站也近在咫尺。火车站是客流最大、最需要电车的地方,这种站点的设置与今天地铁站点的设置完全一致。
一位上海收藏家藏有两张1907年天津有轨电车票,票上印有二十处站点,这些老站点,有的还在,有的已经消失,沿线路再绕一圈,那些当年的场景也只能在想象中出现了。
有轨电车带来了天津城市的繁华。整个民国时代,连接租界与老城区的电车系统形成了交通网,城市商业投资大量向电车经过的路线转移。其中,“黄牌”“蓝牌”电车道成为大小商号的主要聚集地。海河老铁桥因年久失修,电车不能上桥,“红牌”电车被迫分成两段运行。再后来,从老铁桥到建国道东口的那一段有轨电车被拆除。
20世纪60年代中国石油实现自给自足后,天津市就公共交通的发展制定了“淘汰有轨、维持无轨、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的战略,在那之后,有轨电车日渐萎缩。1972年1月21日,“白牌”“紫牌”电车由北马路至西马路段停运,铁轨拆除。到1972年年底,天津市所有的有轨电车全部停运。有轨电车自此在天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