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起源于唐山曲艺之乡乐亭县,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汉族曲艺鼓书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等地,乐亭大鼓于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三支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大鼓曲艺,最早起源于周庄王,击鼓化民,相传为正社会风气,周庄王创造鼓曲宣传礼教,脍炙人口,从此广为流传,明朝中晚期,曲种逐渐成熟,因乐亭人善歌,方言自带旋律性
字声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形成了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到了,清朝,乐亭城内开始流行“清平歌”,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称其为“乐亭腔”,随着时间推移,乐亭腔逐渐演化成,一人手执鼓板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的形式,乐亭大鼓的雏形由此形成,道光年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其形如半月,敲起来“叮铃”作响
意境轻快好听,一次,大鼓艺人来到恭王府献艺,大被赏识,当即封顶子赐座,由此得名“乐亭大鼓”,乐亭大鼓内容广泛,唱腔板式繁多,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平年间它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动乱年间又成为,宣传和鼓舞人心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时期,乐亭大鼓艺人纷纷走上抗日宣传的道路,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人,他们创办整理文艺作品弘扬民族气节,建国后,乐亭大鼓经过新的发展改革,形成了同根异株、同枝异朵的,两路唱腔体系,上世纪80年代,唐山市曲艺团解散,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陷停滞,自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乐亭大鼓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乐亭大鼓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不少民间艺人,说新唱新,开始利用网络传播乐亭大鼓,乐亭大鼓再次走入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