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看文物,听故事,今天为您介绍的这件文物虽然大家不一定耳熟能详,但它同样也是河北博物院的十大珍宝之一: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这个壁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它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河北博物院常设展厅之一:北朝壁画。
尽管墓室被打开后,发现有多次被盗的痕迹,仍然出土了2000余件文物。遗憾的是,没能发现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实物。考古专家通过对墓葬形制、结构、壁画内容、随葬品等分析,再结合文献资料推测,初步断定墓主人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
高洋是东魏大丞相高欢的次子。史料记载,在高洋小时候,高欢曾测试几个儿子的才智,于是在每人面前扔了一团乱丝线,谁整理得又快又好,谁就有奖。其他人手忙脚乱整理丝线时,高洋拔出刀来将丝团斩断。“快刀斩乱麻”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墓室壁画出现的原因,与汉代祭祀场所从宗庙向墓地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汉初年,随着孝道思想的普及,“墓”取代“庙”成为祖先崇拜的绝对中心。也是在这个时期,凄凉沉寂的墓地,一跃成为社会礼仪活动的中心。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自其形成到成熟发展,前后历经两千年而经久不衰,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世代相续、绵延不绝的一种艺术传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不断融入外来式样和时代新风,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布局,开启了在墓道两壁绘制壁画的先河,通过表现仪仗图,来标榜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发现的北朝壁画墓约有40多座,但高洋墓壁画显然更为精细,更为传神,更为生动,更为华丽,洋溢着皇家气息,体现了北朝时期宫廷绘画的最高水准。
响堂山石窟坐落在邯郸市峰峰矿区,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
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它与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一道,成为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