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井陉地处冀晋结合部,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距首都北京300公里。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井陉名胜古迹众多,秦皇古驿道伴随秦始皇最后一程,于家石头村相传是民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所在地,龙窝寺石窟有着浓厚的地方风格。
于家石头村



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面积10平方公里,400多户,1600多口人,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石头村现有400余户人家,人口1600多口,其中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相传是民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先祖于有道迁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村中大多数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们祖祖辈辈靠自已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
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家家相接,户户相连,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朝夕往来,生生息息,一派农家景象,点燃其间的还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遍布全村的花草树木春绿夏艳,将原本有几分冰冷的石门石街装扮得妩媚动人起来。“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门、石阶、石墙之间,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头古街石头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 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高低俯仰,结解曲伸,纵横交错,如诗如画。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地址: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
龙窝寺石窟
龙窝寺石窟位于井陉县城微水西南25公里、天长古城西10公里的小龙窝村西0.5公里处石崖上。石窟前临燕晋古驿道,今307国道由石窟西南绕过。石窟东北为石太高速公路。龙窝寺石窟为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十余处石窟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诸多古人题刻,故在1993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今天龙窝寺残存遗迹看,石佛所在石崖应与玉峰山摩崖一样,其前建有硬山顶式建筑即现存摩崖石佛部分旧为龙窝寺大殿之里山墙。现仍可看出石壁上凿出的尖形屋顶痕迹以及固定木檩的圆形石洞。依遗迹看,应是开凿石窟造像在先,建造大殿在后。即建殿时在造像上部凿出圆洞及屋顶形状,而后在其上措建木结构屋顶,将崖上之石佛罩于大殿之内。此举一可利用石造像作为殿中部分佛像,二可起到保护佛像的作用。
另在摩崖的西北下方,有一较大型石龛,石龛内有小型浅浮雕坐佛像32尊,雕刻水平一般。应为宋以后 (金代) 所雕。龙窝寺石窟摩崖造侣,在规模及雕刻艺术水平上不及其他著名石窟,但其有着浓厚的地方风格,故也属石家庄市内一有特色的小型石窟造像。除石窟造像外,较多的古代名人题刻也是龙窝寺的重要文化遗物。由于龙窝寺地处古驿道畔,故历来古人过此多有题咏并有刻于壁上者。今石窟东北石壁上尚存有明、清时名人题刻数帧;由于龙窝寺石窟保存有古代石刻佛教造像及诸多古代名人题刻,这些为研究井陉及河北古代雕刻艺术、佛教艺术、古驿道历史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故被列为石家庄地域内六个省保古代石窟寺之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秦皇古驿道
井陉县白王庄村西,关山环立,地势险要。就是在这里,完整保留着国内罕见的一段古驿道,这段伴随秦始皇最后一程的地方,被称作秦皇古驿道。两千多年前,四通八达的秦驰道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交通传奇。而这段古驿道,便是秦驰道最具特征的缩影,也是秦代“车同轨”的重要实物佐证。
地址:井陉县白王庄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