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峡高峡平湖恋长城

  • 2018-04-24 09:26:13
  • 京郊日报

青龙峡,位于京郊怀柔区怀北镇古长城关口,南望雁栖湖、红螺寺,北邻紫云山、幽谷神潭。因峡内有青龙潭,故得此名。

青龙峡集青山、绿水、古长城于一体,南北狭长10余华里,两侧山上古长城遗迹清晰可见,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犹如巨龙环卧在奇峰峻岭之颠。这里曾是明长城要塞大水峪关,明清两代京师通往大阁及热河的边贸古道。站在峡谷顶部俯瞰,但见峡谷之上群峰对峙,云萦雾绕,烟波浩淼。可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峡谷的底部、水流的方向,“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的峡谷奇观,堪称天下一绝。

高峡平湖眷青山

青龙峡,原名大水峪水库。上世纪70年代,在峡谷出口修筑了一条高59米、长283米、宽4米的混凝土重力拱坝,从而形成了一座库容量146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的峡谷型水库,以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为主。由于近年持续干旱,城区用水日趋紧张,大水峪水库已被列入北京市备用水源,承担起为北京城区供水的重任。

位于青龙峡景区出口,有家名叫“姜老头”的农家乐。“姜老头”的牌匾不大,但是在当地人人皆知。“姜老头”的主人真名姜广贤,是上世纪60年代曾参与修建“大水峪水库”的当地民工之一。他回忆,当时大水峪村曾发过一次特大洪水,沿村而过的铁路都被大水冲垮了。为了防洪灌溉,开始在大水峪村西北修建水库。后来大水峪水库发展成了“青龙峡景区”,而“姜老头”一家也承包了景区入口的荒滩,成为了京郊知名民宿,备受京津冀游客喜爱。

史料记载,青龙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是军都山山脉——燕山山脉的分支,换句话说,从青龙峡往北就全都是山了。环卧于青龙峡奇峰险崖上的古老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明长城要塞“大水峪关”,其东连密云县司马台,西接慕田峪长城,是明、清两代京师通往大阁及热河地区的交通要塞。登临青龙峡古长城,虽大多是断碣残碑,但这里的长城,自有其独特风格,别具特色。如今,青龙峡作为景区对外开放,其原始古老风貌成为人们游览长城的新去处。

青龙峡,天然去雕饰,秀色本天成。青山碧水饰青龙,雄峰流云伴长空,山体的雄伟与险峻,深谷的迂回与奥妙,碧潭的清幽与静谧,瀑溪的秀丽与灵性,力与美在此完美结合,动与静在此巧妙融汇,天地人在此融为一体。在长约12公里的峡谷底部,几乎看不到人工雕凿的痕迹,路是鹅卵石铺就的路,桥是木桩搭建的桥,泉潭瀑溪放眼皆是,一泉一景,一潭一色,一瀑一姿,一溪一态,潭潭相映,瀑瀑相连,喷珠溅玉,色泽如绘,原始的古朴和生命的灵动在这里活灵活现。波澜壮阔的望龙瀑,神奇独特的倒流泉,妙不可言的七彩潭,堪称一绝的“石上春秋”,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再加上天然原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一幅幅极富创意的山水画卷。

更为叫绝的是,登临峡谷顶部俯瞰,青龙峡胜境逐渐尽收眼底:东遥万里,密云水库碧波万顷山水一色;南瞰千顷,京东大平原万亩良田一望无际;西映夕阳,怀柔古城遥遥相望山重水复;北视群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与原始古貌的长城遗迹交相辉映。

长城头关大水峪

青龙峡曾为明长城要塞“大水峪关”,而在这个地方的村子也就因为古关口而得名:大水峪。大水峪村始见于金,盛于明,经过几千年逐步发展为“三街六巷十二胡同”的京郊大村。当时的城堡建于关口南侧,城墙下铺条石,上砌青砖,顶部建有垛堞。城墙高三丈,顶宽一丈,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开东、南、西三门,接近方形,曾设游击一人、守备一人及驻兵把守,防御北方残元部落南犯京师。城内粮仓属于密云中卫七座大型粮仓之一,专供怀柔四个关口用粮。《怀柔县志》记载,怀柔兵备道张邦彦分防大水峪。

素有“怀柔第一关”的大水峪村,位于怀柔密云交界的长城关隘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怀柔区界内长城的最东关口。大水峪关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方舆纪要》记载:“大水峪关在怀柔县东北三十里,北去密云之石塘岭四十里,有城,旁地平坦,贼骑易入。”《长城关堡录》记载得更为详细:“大水峪关,南至怀柔县三十里,东北五里至小水峪关,西南八里至河防口关。水口数十丈,五马可并,内外俱宽。永乐年建,通川谷。正关口并东山崖通单骑,冲;余通步,缓。北通丰宁大阁镇。地质硗确,物产不丰,然由口外运来粮食多存本关。”据此可知,作为重要关口,这里地势险要,并建有城,以及囤积粮食的粮仓。当时怀柔所辖长城关口西起亓连关东至牛盆峪共七处,作为怀柔最高军事长官除驻守县城外,大水峪关是唯一由他监管的关口,可见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岁月流逝,如今大水峪关已不复存在。但残留下来的古长城,仍然古朴雄浑、巍然屹立,以其原始的沧桑风貌,让人追忆当年的雄姿风骨。作为京师通往多伦和热河地区的交通枢纽,大水峪关堪称边关要塞。其中,身居险要的香椿楼和碾子楼最为有名。香椿楼因守城兵士遍植香椿而得名,碾子楼高大的楼墙下面,萋萋的荒草中静静地卧着一盘青灰色的石碾盘。显然这是当年守城将士用于加工粮食的工具,这盘石碾至少已在这荒山野岭横卧了500余年。

抗日战争时期,大水峪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1933年秋,抗日将领吉鸿昌、方振武率师入关,由大水峪、河防口、亓连口关分三路南下,于9月23日会师怀柔,通电抗日。1941年10月的一个清晨,日军包围了大水峪村,用刺刀将全村的乡亲们驱赶到老槐树后的真武庙,204名青壮年被押往了怀柔监狱,后又转押到古北口关东军宪兵队。许多人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但没有一个人屈服。日军把没有被折磨死的128人押运到承德监狱继续严刑逼供。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押到承德监狱的128人仅回来了21人,其余107人,死的死、亡的亡,有的至今下落不明。幸存者姜自安1956年3月20日所作的证言,就存放在国家档案馆,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所犯暴行的铁证。

涧伏青龙苍龙峪

在青龙峡,有一条峡谷,名为苍龙峪。谷中山势险峻,曲折幽深,石壁上刻有“涧伏青龙”四字。仔细观察,山如巨龙,蜿蜒起伏,硕大的龙头探石高昂, 故得名“涧伏青龙”。

相传,苍龙峪沟口处东有狮山,西有象山,西北有青龙山,东北有白虎山。当时山下住有张氏、李氏两姓人家,张氏聚居溪东,背靠白虎山;李氏散居溪西,后依青龙山。两姓隔溪而居,鸡犬之声相闻,和睦相处,共饮一溪水。一天,有位仙人神游到此,看到女人溪边摘菜洗衣,小孩儿水中摸鱼捞虾,老人深潭抛饵垂钓,甚是羡慕。这时,上游有位老农手牵牛绳跨溪而过,不下心摔倒栽入水中。见此,仙人顺手点化出一座简易石桥,两岸村民从此来往方便多了。

可不成想,石桥搭成之后,两姓家族关系反倒紧张起来。溪东张姓人个个变得争强好胜,溪西李姓人则变得斤斤计较,两姓人家常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一天夜里,李氏族长梦见一个老人,气呼呼地说:“我是本地土地爷,快去看看吧,对面白虎又过桥欺负青龙了。你得想法子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有什么好法子重修旧好啊?”族长问。土地爷捋着胡须,沉吟片刻说:“这不难,在桥头修座凉亭,每天晚上放两个火球,白虎怕火,自然就不敢过桥了。此外,你在把‘雄狮白象守水口,龙盘虎踞护村庄’这副对联写在凉亭柱子上,一切便会和谐如初。”

按照土地爷的法子,族长在桥头搭建了一座翘角飞檐的凉亭,把对联贴在凉亭柱子上。随后,又到苍龙峪砍来藤条,亲手编成两个灯笼,糊上红色油纸,里面插上蜡烛,挂在凉亭中间。瞬间,两只灯笼就像一对火球,照亮小溪两岸。自此,张李两姓和好如初,彼此互帮互助,敬老爱幼,蔚然成风。

时至今日,青龙峡周边大水峪、河防口等村寨居民一直都是邻里守望、相互帮助、和谐相处,亲如一家。文明乡风浸润乡土、滋养乡情,充满了浓浓的幸福感,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