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说到家乡好吃的水果——桃、李、杏、苹果、海棠,脱口而出,那香甜可口的滋味随即在唇齿间回旋,好像说出来就如同吃着一样。而说到梨,就需要小心翼翼的,抿抿嘴唇再龇着牙缓缓说道——梨。姥姥、奶奶们说过,吃梨,不分梨。给长辈送梨,也要上面放上两个苹果,说送苹果而掩饰送梨。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也不种梨树。慢慢地,我才知道,从发音而言梨就是离,尤其是老人们都祈盼永远团团圆圆,而对于梨(离)还是不动声色地避开。这种情形,多少影响到处于孩童的我,对梨有点敬而远之。与梨相关的梨花、梨园,也没有过多地亲近。
梨,我的印象是多汁甜蜜好吃的水果,但它就像一首现代朦胧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北京市写作学会组织“踏青赏花,沐浴春光”采风活动,到大兴区赏梨花。看到这个如惠风一般温暖的消息,我盼望着,也疑惑着,赏梨花能赏些什么呢?小时候的印记似乎在时光的河流中漫溯,给梨花蒙上缥缈的云雾,无法看得真切。虽然同是京畿之地,但我们所处京西北,大兴在京南,到那里赏花需要穿过整个北京城。早上4点多钟,从家里出来,星星还在闪着眼,月牙还在点着灯,就坐上去北京的早车,只为一睹梨花。
到了!到了大兴区庞各庄镇梨花村。走过开满榆叶梅的街道,感觉梨花园不远了,有那么靓丽的粉红飘带来装饰场地,梨花仙子怎能不登场呢?我们加快脚步,向前走去。远远地,看见一片海,一片梨花海。嫩绿的树叶衬托着白色的花团,在春风中摇曳着,像碧波中的浪花涌动着!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意长卷。在淡雅的香气中,我们走进万亩梨园。漫步其间,梨花一树一树含雪吐云,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纱,只觉得清新素雅、洁白无瑕。全开的花朵五瓣展开,形成五星状,包裹着嫩绿的花蕊。几朵花儿簇拥在一起,环成一个花团团,让我想到“天然去雕饰”的诗句形容梨花也同样恰当。半开的花朵露出淡紫的花蕊,惹人怜爱。小棉花球般的花骨朵,在风中摇曳,好像和人们捉迷藏,不等人看清就悄悄地开放。置身在如潮似海的花事中,觉得游人倒成了装饰和点缀,梨花仙子才是这里春天的主角。我真想张开双臂把这梨花,这春意,这氛围揽入怀中,贮留在心底,久久地回味。走在花林,沐浴花香,幻想出残英后的青梨,浓荫间的黄果,不由得舔舔舌尖,品味着可口的香甜。惊喜还在前面,大兴学会的老师介绍,到梨园不可不看贡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400多年的梨树?按家族说应该是5代,那该是高祖奶奶。我们急急地赶到“高祖”前,这棵贡树枝枝杈杈真多,向四面八方伸开长长的枝条,花开得特别繁茂,绽放出勃勃生机,真是一树一世界!看那树干还没有我高,也不太粗,一个人伸开双手应该能抱过来,她支撑着那么大的树冠,蔚为壮观!从石刻碑的介绍中,得知这位高祖鸭梨贡树,叫“金把黄”,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果实作为宫廷供奉而得名。年产梨曾高达一吨多,当地人称为“吨梨树”。看了介绍,我想她太有奉献精神了!怪不得枝条伸得那么长,花看得那么密,是在为结满大鸭梨作后盾呢!这棵贡树,谁能算出她经历多少次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地震火灾虫害……如今依然繁花似雪,虬枝如龙,鹤发童颜,令人心生敬意!会员们打开条幅,在梨高祖前照了合影,也预示着像“吨梨树”一样结出丰赡的文学果实。
梨园路两边,竖着诗配图的长轴画,上面画着花鸟鱼虫,题着诗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读着口角噙香的诗句,漫步在梨花绽放的花海,花香、诗香交织在一起,像小精灵一样环绕着,养心怡情。不知何时,我觉得自己早已喜欢上了梨花,她虽然没有桃花的灼灼其华,也没有杏花的枝头春闹,但以清丽脱俗自成风韵。俗语说一白遮百丑,梨花真是这样,白出高洁,白得雅致,拂去多少凡尘俗虑,装扮出冰清玉洁的一方天地。悠悠的一份亲切,几多恬适的情愫,舒缓地在心中涌起,弥漫开来,觉得浑身清清爽爽的。梨花村人,自有梨花品格。他们因地制宜,立体种植。繁茂的梨树下,细细的面沙土里种着花生。待到秋来,那该是怎样的丰硕图啊!黄澄澄、绿莹莹的大梨缀满枝条,地上刨出一咕噜一串串的花生,相映成辉。而“梨不开你”文化创意中心,多美妙的字眼啊!巧妙利用“梨”的谐音,逆转出意境,做出梨的艺术品,滋生出无限情义。让我这个从小对梨有所戒备的人,走进梨园,亲近了梨,结下了浓浓的梨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