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传说,景山竟如此传奇……

  • 2018-03-28 10:40:2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与对面的故宫和旁边的北海相比,景山显得不那么起眼。到此一游的观光者们,大多也是来登高远眺,观赏紫禁城的。其实,景山对于北京城而言意义非凡,封建时代,它更是有“大内镇山”之称。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城。在营建北京城的过程中,新的宫阙、城池、太庙、社稷坛陆续建成,元代故宫、城墙则被拆除。元故宫废弃的渣土和开挖紫禁城护城河、南海的废土,则被堆砌成了一座土山。这座人工堆砌的山被命名为万岁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

堆砌万岁山,可不是处理建筑垃圾的权宜之计,而是北京城总体规划的神来之笔。在传统中国建筑理念中,依山傍水的一直都被视为风水宝地,而万岁山正好坐落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作为紫禁城的屏障,它五峰并峙,成为全城对角线的中心点。而且,万岁山的中央主峰正好压在元故宫的主要宫殿——延春阁上,大有“压胜前朝”的意味,因此也被称为“镇山”。

万岁山在民间又被称为“煤山”。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不过,后来考古学家实地钻探,发现山下只有土渣,并没有煤炭。“煤山”下有煤的传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最初,万岁山仅仅作为大内镇山,后来渐渐演变为皇家园林。《明宫史》中记载的万岁山野趣盎然:“山上树木葱郁、鹤鹿成群,呦呦之鸣与在阴之和互相答应,可并闻于霄汉。山之上,土成蹬道,每重阳日,圣驾在顶升座,可遥望靡涯矣。”然而,“万岁山”并没有保佑明王朝千秋万岁,反而成为明崇祯皇帝的葬身之地。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万念俱灰的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下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亡。直到三日之后,李自成的部下才在这里发现了崇祯的尸身。

清代,万岁山改称景山,并在乾隆年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景山的标志性建筑——景山五亭和绮望楼,直到那时才建成。从《乾隆京城全图》看,当时这座御园东临御马监、西邻大高玄殿,南门名为北上门,正对着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拓宽道路,景山的北上门及其左右围墙和筒子河畔的100间值房被拆除。景山与紫禁城在空间上的联系,从此打破。于是,景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

园门

景山公园有3座园门。

①景山门。位于北京故城垣中轴线上,是公园的南门和正门。其南为故宫北门(神武门),其北为园内绮望楼。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

②山左里门。公园的东门,坐西朝东。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1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

③山右里门。公园的西门,坐东朝西。形制与山左里门相同。

绮望楼

在景山门内,山阳处,依山脚而立,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楼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檐单昂三踩斗栱,明间悬满汉文书匾额“绮望楼”;下檐单昂

五踩斗栱,前带廊,有丁头拱雀替,旋子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内供奉孔子牌位。北、东、西三面墙下石台基上原有泥塑若干。此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景山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的地方。中华民国时期,该楼曾举办过展览。如1937年2月25日,故宫博物院在景山绮望楼展出流落英人之手的中国古文物照片600余张。

五方亭

万春亭雪景共有5座,自东向西依次为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5座亭。

中原有5尊佛像,通称五味神,均无存。

1.观妙亭。东侧第二座亭。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

2.周赏亭。东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

3.万春亭。位于景山的中峰,中峰的相对高度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

4.富览亭。西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

5.辑芳亭。西侧第二座亭。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重昂七踩斗拱,下檐单昂五踩斗拱,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阿弥陀佛(Amita 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被八国联军劫去。

崇祯自缢处

景山公园另一人文景观是崇祯自缢处。景山东麓,原有一株向东倾斜的低矮老槐树,这是明崇祯朱由检自缢的地方。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于1644年3月攻入北京,崇祯3月19日逃到景山,自觉有愧于祖先基业,以腰带自尽于观妙亭下的歪脖槐树之上。十年动乱期间,老槐树被当作“四旧”砍掉,1981年在原址新移栽了一棵古槐。1996年,公园管理处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树龄的古槐移植至老槐树原处,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树。

历代均有诗文评此处。如清代《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1950年代,有联曰:“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树前所立说明牌恰成中国政治的晴雨表。

现此处立有碑刻两通,分别为:“明思宗殉国处”碑和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

寿皇殿

寿皇殿是供明、清两代皇帝停灵、存放遗像和祭祖之所,即“神御殿”。明代该殿在景山东北,清乾隆时期将旧殿拆除,新修今位于景山正北方。寿皇殿曾为北京少年宫驻地。

寿皇殿周边建筑群。

寿皇殿九举

牌楼:宫门外东、西、南三面各立四柱九楼式,牌坊一座(原为金丝楠木梁柱,现已改为混凝土柱,戗柱皆去除),黄琉璃筒瓦庑殿顶。通面阔16.2米,带斗拱,绘以墨线大点金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1947年曾大修,1960年代又曾修葺。2007年再次重修,2007年12月19日修毕。坊额均为乾隆帝所题。

南牌坊:北侧额曰“昭格惟馨”,南侧额曰“显承无斁”。

西牌坊:东侧额曰“旧典时式”,西侧额曰“世德作求”。

东牌坊:西侧额曰“绍闻祗遹”,东侧额曰“继序其皇”。

宫门:为外院正门。牌楼式拱券门三座。黄琉璃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栱。门口为清乾隆时期雕凿的石狮一对。然根据园方说明牌显示,现置一对石狮为元朝遗物。

寿皇门(戟门):为内院正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昂五踩斗栱,

和玺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八级踏步,中间为御路。该门两旁有侧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单昂单翘五踩斗栱。1981年4月10日晚,由于用电不慎引起火灾,寿皇门全部烧毁。后重建。复原寿皇门的设计工作由故宫博物院古建管理部承担。门外东侧原有娑罗树一株,现已无存。

配殿:东、西各一。各五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筒瓦悬山顶调大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

井亭:在门外西侧。黄琉璃筒瓦顶,每面宽6.1米,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有石围栏。

宰牲亭:在门外东侧。形制同井亭。

寿皇殿:正殿。殿覆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画。面阔9间,进深3间,前后带廊,前有月台绕以护拦,前、左、右各有12级踏步,前正中有御路,雕二龙戏珠。檐下明间悬满汉文“寿皇殿”木匾额。殿内中龛匾曰“绍闻天下”,左龛匾曰“对越在天”,右龛匾曰“同天光被”。此为嘉庆帝御书。

燎炉:东、西各一。黄琉璃砖瓦仿木结构。

衍庆殿:在西。黄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面阔3间,进深1间,前后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四周有石护拦。

绵禧殿:在东。形制同衍庆殿。

碑亭:东、西各一。

配殿:寿皇殿东、西各一。

神库:内、外院东西墙之间。

永思殿

永思殿位于寿皇殿东面,是历代皇帝后停灵的处所,自成一院,坐北朝南。前为永思门,面阔3间,进深1间,通宽13.8,通进深8.1米,绿琉璃筒瓦歇山顶黄剪边单昂三踩斗拱。永思门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箍头脊。永思殿面阔5间,进深3间,现已无存。其西暖阁有乾隆帝题楹联:“一气感通昭陟降,万年嗣服式仪型。”东暖阁亦有楹联:“视听思无远,天心格有孚。”永思殿东西配殿各3间,悬山顶箍头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永思殿东面有吉祥阁,坐北朝南,形制兴庆阁同。

观德殿

位于吉祥阁南侧。在南墙正中有大门1间,琉璃砖瓦仿木结构,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两侧各开随墙门1座。前为观德门5间,黄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一斗三升斗拱,前后出廊,旋子彩画。东西配殿各3间,黄琉璃筒瓦硬山顶,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后殿3间,筒瓦硬山箍头脊。后殿耳房各三间,筒瓦硬山元宝顶,前出廊,旋子彩画。现为少年儿童图书馆。

牡丹园

位于观德殿宫门南等处的牡丹园是京城内最大的牡丹观赏园,形成了独特的花季景观,每年5月全园200个品种的2万株牡丹竞相怒放,蔚为壮观。景山的牡丹以其花大、色艳、株高、龄长而名冠京华,品种上既有皇家御园传统的牡丹名品,也有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菏泽牡丹。其中,花王“姚黄”、花后“魏紫”、黑牡丹“青龙卧墨池”、绿牡丹“豆绿”、白牡丹“玉板白”更是稀有珍奇,姹紫嫣红,将古老的景山公园装扮得分外娇娆。

每逢夏季,南门广场的清韵景区内,红蕖摇曳,荷香弥漫,与池塘边姹紫嫣红的串红、福禄考、美女樱、凤仙、茵陈、小丽花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尽显清溢宁静之古韵。[10]

兴庆阁

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楼四角攒尖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上层四周带木回廊。底楼为砖石结构,东西侧均有石券门。此原为元代为皇帝躬耕所建的带有象征性的谷仓。明代因其旧址重建。此建筑中无阶梯,若上回廊,需于阁外搭梯而上。其墙壁忒厚,同皇家粮仓颇同。该阁是中国古代皇家粮仓的特殊形式。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