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峪沟村 大山深处的“山里寒舍”

  • 2018-03-15 17:53:08
  • 京郊日报

干峪沟全景。

山里寒舍。

▶小天门山。

◀五十一蹬长城。

■张生军/文  吕吉 纪瑞超/摄

穿过密云区北庄镇的清水河,有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名叫干峪沟,这里山深林密,历史悠久,且颇具传奇色彩。近些年来,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民宿“山里寒舍”闻名京畿。

2014年,干峪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全国特色民居村。

那么,干峪沟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够获此殊荣?说它历史悠久,到底又有多悠久?这里,又曾发生过什么传奇的故事呢?

“五十一蹬”长城

说到干峪沟村的历史,不能不提的就是这里著名的“五十一蹬”长城。

关于这段长城的介绍,多见于爱好旅行的游客(驴友)博客记述中,而在史料中记载比较详尽的,是由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明长城考实》一书中的记录:“长城过一座海拔九百四十六点九米的大山,石砌城墙自峰顶而下,在墙顶砌有五十一蹬台阶,其下方有一洼地,当地称它为五十一蹬沟。”据干峪沟村支部书记高云宇介绍,这里之所以叫五十一蹬沟,就是因为这里的长城叫“五十一蹬”长城。笔者本以为确如《明长城考实》中所载,这段长城因为是五十一蹬台阶,所以得名。不过试着爬了一遍,竟然是108个台阶。那为什么,这里却叫“五十一蹬”呢?

在《兴隆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这段长城位于干峪沟村东北面约3公里处的深山里,北接小黄岩口长城,南连墙子关长城,隶属于明墙子路管辖段。这段长城的城墙墙体多已残破,但不少垛口尚保存完整,其上砌有射口。以这段长城的至高点划分,东北方的一段有11个垛口,西南方有40个垛口,共51个垛口。所以故名“五十一蹬”。

不过,在当地的村民中,还流传着另一个说法。据说当年这段石长城修筑完成后,朝廷派来一位官员来此验收,由于这个官员是个贪官,长期的吃喝嫖赌造成身体非常虚弱,走了五十一个台阶,就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修建长城的官兵和民工们于是就给这段长城取名为“五十一蹬”,讽刺这个贪官只走了51个台阶。

在长城的入口处,有一座碑,是北京市文物局立的,碑文内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干峪沟段>”,立碑时间为2016年5月。碑的后方,另有一块介绍此段长城的木牌,文字内容是:“五十一蹬长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造,万历年间重修。这段曾经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石长城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制高点海拔近千米,有一山两股之势,是著名的v字长城。” 此段长城地处深山密林之中,走势蜿蜒起伏,犹如一条龙盘旋于山岭之间,气势恢宏,饱经沧桑。遥想当年,不知道这里是否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战事,如今举目,其残破之中不失陡峻,一抹残阳之下,尤显悲壮之美。

高云宇回忆,自己儿时曾在长城脚下见过一座碑,是记录这段长城修建过程的,应该是明朝年间重修时留下的,后来,此碑曾被一位村民作为门口台阶石,他还曾经用纸拓过碑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那座碑也随着村民搬走而不知下落。高云宇说,村里的先民们都曾参与过修筑长城,至今这里还留有明代砖窑、灰窑、炭窑遗址多处。

传说里的干峪沟

干峪沟的历史悠久,但村名却和一段传说有关。在干峪沟村口外,有一座山,被称为小天门山,当地人又叫它窟窿山。在密云文联编辑出版的《密云民间传说故事》里,讲述了这个窟窿山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各个如同燃烧的大火球,把大地炙烤得像蒸笼一样,而且它们不分昼夜,轮流挂在天空,使地上的河流干涸,草木枯萎,土地干裂,颗粒无收,人们都无法生存。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就派了二郎神下凡到人间,为民除害。于是,二郎神担山赶日,先是用弓箭射下了十个太阳,不想用力过猛,弓弦折断,便用玉帝赐予的扁担挑着两座山继续追赶剩下的两个太阳,先捉住一个,用大山压在了干峪沟,而另一个太阳躲在了石城镇柳棵峪的一棵马齿苋菜叶下,二郎神左寻右找找不到,偏在此时,扁担咔嗒一声断了,于是,在密云境内留下了两座窟窿山,山上的窟窿就是扁担眼。因为太阳被压在了干峪沟的山下,地下水被烤干了,山石亦被烤焦,变成了石灰岩,一滴水都没有了,这里也就被称作干峪沟了。

高云宇说,之所以叫“小天门山”,是相对于张家界的天门山而言的。不过,这里的小天门山确实小,远远望去,只有一孔而已。而且,关于二郎担山赶日的传说,久已有之,并非此处独有,但是因为和干峪沟这个村名连在一起,则让这个故事,增添了很多的新意和情趣。

干峪沟村村子并不大,而且,由于村民搬迁和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村里只剩40余户70余口人。不过,别看村子不大,却拥有六个自然村,名字也非常有意思,分别叫黄粱子、石人子、杏树湾子、北台、老爷庙、大地。这些自然村有的只有两三户人家,有的已经无人居住,但是,地名却留了下来。因为这里地处深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此。

休闲乡村“山里寒舍”

名不见经传的干峪沟,这两年经常在各种媒体上被宣传,成为了全国观众瞩目的地方。不过,在新闻里,甘峪沟又多了一个名字——山里寒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高云宇说,干峪沟村子偏,人口少,虽说是个行政村,上个世纪90年代,全村人口最多时也不过70多户,380多口人。这些年,由于村里吃水困难,孩子上学不方便,村民陆陆续续往山外搬,有享受国家生态搬迁政策的,有投亲靠友的,有自谋出路出去打工的,到现在,还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了。村民搬走之后,全村一大半的房子都处于空置状态,有的老房子甚至一空就是30多年,房顶都塌了。

那么,村子如何发展?今后的路,又在哪里?2013年,甘峪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北庄旅游开发公司看中了甘峪沟这个古朴自然、保留着原始风貌、独立而宁静的小村庄,成功改造开发北庄镇杨家堡农宅建成“山里逸居”国际驿站。同时,为了推动旅游开发,区、镇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村里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提升,拓宽道路、清理河道,增加了路灯,建了公共停车场,还给每个院子配备了藤桌椅、太阳伞等设施,使原来一个已显破落的小山村,凤凰涅槃,一下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山里寒舍”。

“山里寒舍”火了,通过发展旅游,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甘峪沟这个小山村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并使这里成为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全国特色民居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搜索

复制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