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鹏
很多人是从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知道老北京兔儿爷的:“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如今,这样漂亮的兔儿爷在北京已是难得一见了,如果仔细寻觅的话,在前门附近的杨梅竹斜街上还能找到一家老北京兔儿爷店,小店的主人就是“兔儿爷张”的第五代传人张忠强,这里的兔儿爷和老艺人还保持着过去的味道。
兔儿爷原来这么神
走进这家兔儿爷店,会看见窄窄的小店里摆满了大大小小、颜色形状各异的兔儿爷。仔细一瞅,兔爷儿们骑着不同的动物,有老虎、大象和麒麟;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兔子比较“萌”、有的比较“囧”、有的比较“严肃”,让人爱不释手。
小店的主人是“兔儿爷张”第五代传人张忠强,他正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勾勒兔儿爷的表情。张忠强祖籍河北,上世纪50年代全家迁入北京,落户琉璃厂地区,爷爷、父亲都是手艺人。说起兔儿爷,便勾起了张忠强的童年记忆,那时孩子们在一块儿玩,谁要是有个兔儿爷,保准会得到羡慕的目光。当时张家并不富裕,所以年幼的他总想着,啥时候自己也能拥有兔儿爷。
这样的梦想对于如今玩具多到数不过来的北京孩子来说,有点不可理解,实际上几百年来,兔儿爷在北京一直是一种特殊的爱物,它不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也是一位受人膜拜的神灵。
张忠强告诉我,北京中秋拜兔儿爷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是较早记述兔儿爷的文字,提到“中秋节多以泥撰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祈而拜之”。这表明,明代中叶以后,民间中秋已有在祭月之际摆兔儿爷的习俗。
民俗学家认为,月圆之夜,人们通过祭拜月神,祈求添人进口,人丁兴旺,子孙团圆,生活美满。兔子的超强生育能力,来自于太阴(月亮)的庇护,所以中秋之夜,祭拜月神更需要兔儿爷的帮忙。此时的兔子具有某种神力,所以装扮自然要与众不同,要扮成京剧中武生的打扮,金盔金甲,外裹红色战袍,下是海水江涯的装饰,脚蹬厚底靴。只是那长耳和三瓣嘴作为兔子的基本特征无法改变,所以民间戏称为“长耳定光仙”,仙人的神秘化为了生活的世俗和风趣。在北京人的心中,兔儿爷就这样跟人们对月神、月亮、中秋和人丁兴旺的企盼密不可分了。
挽救险些绝迹的兔儿爷
张忠强告诉我,兔儿爷在清朝达到鼎盛,风靡京城几百年,距八月十五提前十天半个月,老北京的民间艺人就到今天的垂杨柳一带挖泥、打坯做兔儿爷,然后推着车挑着担进城,在隆福寺、白云观、厂甸、东安市场等地摆摊儿,“兔儿爷山”一层一层,由小至大,甚是壮观。
但此后兔儿爷却经历了不少兴衰波折,险些绝迹。“除四旧”时期,兔儿爷被当作神像的一种,就此失了音讯,只有个别家庭残存几尊。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发旅游产品,聚集了老手艺人和玩具协会,这才重新唤醒了被历史风尘遮掩的兔儿爷。然而,兔儿爷人气已经大不如前。如今,兔儿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老北京民间玩意儿感兴趣。
上世纪90年代,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复兴了兔儿爷的制作工艺,差点消失的兔儿爷终于有幸传承,张忠强因缘际会,师从另一位老手艺人杜康民学习制作兔儿爷,这一做就是20多年。
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并不太复杂,张忠强总结做兔儿爷的要点是“三分坯,七分绘”。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的,先要挖泥、取泥、溜泥,把泥弄熟到不粘工作台,再放入两面模里,可以根据不同作品放点棉花、麻之类的辅料。大致成型后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张忠强戏称是为兔儿爷“洗澡”,还要扎耳朵眼儿。阴干五六天后,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在身上刷层胶水,才开始上色。兔儿爷的神韵,全靠彩绘和开脸点睛。
说着,张忠强开始演示一只兔儿爷的制作过程,从打胚、合模、起模、沾水、刷边、修饰、压光、扎耳朵到晾晒,他得心应手,边做边讲解制作要点。张忠强表示:“兔儿爷的制作,不仅靠眼和脑,还要靠手的技艺。”对他来说,“做一只小兔儿爷,就是把童年一点一点找回来的过程。”
兔儿爷也要追时尚
传统兔儿爷的形象有很多讲究,张忠强告诉我,兔儿爷的坐骑也各有来头,多以神兽为坐骑, 不同的坐骑有不同的吉祥含义。麒麟代表“麒麟送子”、瑞虎能“驱邪”、大象寓意“吉祥如意”、葫芦则是“福禄”的谐音。无论是百兽之王的虎,还是力大无穷的象,甚至天上的神兽麒麟都成了兔儿爷的胯下坐骑,老虎的凶猛正衬托了兔儿爷的神通广大。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深刻地表现出了老北京人乐观豁达、风趣幽默的生活和处世哲学。北京话里有许多歇后语是从兔儿爷衍生而来的, 如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比喻把事情办坏了;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比喻办事情遭受了挫折。可见兔儿爷是多么深入人心,已经完全融进了北京人的生活。
张忠强的小店平时提供DIY服务,张忠强解释,这条街的顾客都很年轻,对传统文化不十分了解,同时愿意体验新鲜事物而不是直接购买成品,这需要静下心来,用两三个小时去感受。每次来了这样的客人,张先生不是先推销商品,而是绘声绘色讲起兔儿爷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孩子听得入神。
张忠强平时也经常到书店、学校去讲兔儿爷,教大家做兔儿爷,他不但在中小学开课,还去过清华做讲座,说起这事张忠强特别自豪。让人感动的是,他还向20余名贫困地区母亲、残疾人等免费教授兔儿爷的制作方法,赠送毛坯,希望他们掌握一门居家就业的本领。
虽然今天张忠强制作的兔儿爷依然如老舍先生笔下的那般让人喜不自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兔儿爷正在淡出现代生活,淡出孩子们的视线。当兔儿爷曾经依附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 它的创作和保护将走向何方呢?
面对兔儿爷的现状,张忠强这样说道:“有历史的东西,没有做成产业线,这是为什么呢?北京现在只有十几位手艺人,兔儿爷做起来不难,但做的人少。再一个就是销售少,我们很希望有美术知识的学生加入创作,在色彩搭配、造型上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让300多年的兔儿爷焕发新的生命力。”张忠强的一番话表达了他希望创新和传承的迫切心情。
张忠强没想到的是,中央美院的一群年轻学生了解到他的想法,帮他圆了这个梦。在美院开展的“走访前门老手艺人”的一个设计项目中,几个学生常来他的小店,在年轻人的手中,传统的兔儿爷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
传统的北京兔儿爷经过学生们的改造来了个“大变身”,成为时尚兔儿爷,包括多款系列造型,例如“运动款兔儿爷”、“艺术家款兔儿爷”、“警察兔儿爷”、“圣诞兔儿爷”,使传统兔儿爷焕发出时代气息。他们还给张忠强提了不少建议,可以根据不同人群制作不同材质的兔儿爷,例如用陶瓷制作高端玩偶兔儿爷用于收藏,用树脂上色制作中端兔儿爷供大多数人赏玩,制作纸质兔儿爷提供给中小学生学习,进入课堂渠道。还可以把兔儿爷的形象用于手包、手机壳、套指玩具、指甲刀上,并设计明信片、包装袋等各种周边产品用于推广兔儿爷。兔儿爷可以说是最接地气儿的神,如今改头换面也还是那么可爱,即使被“玩坏”也毫无违和感。
张忠强希望,融入年轻人的想法,兔儿爷能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这种将大雅大俗的特点集于一身的民俗用品唯有北京兔儿爷。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