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灵泉山

  • 2018-03-09 18:40:17
  • 京郊日报

兴善寺遗址。

◀关帝庙东侧灵泉出山口。

▼《平谷县志》所刊兴善寺山门照片。

明代杨兆《同中台登水峪寺》诗文碑。

■贾东红

人们常说,山多高水就多长,仙山总有泉伴。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部有座灵泉山,因有泉,山有了名字,因有泉,山充盈着灵气。民国九年《平谷县志》记载:“灵泉山,山有涌泉,灌溉田园,民利赖之,号为灵泉,故名山麓,有龙王庙。”

古泉

灵泉喷碎玉

一曲傍山家

灵泉山在镇域内一个叫东沟的小自然村东北,峰峦峭拔,山上林木郁郁葱葱,盛产的苹果、山楂、杏等水果个头大、口感好,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谈起灵泉,村民善于津津乐道,说这道从龙王庙屁股底下流出的泉水,水质清澈,流量较大,冬夏差异小,水中藻类茂盛,冬天尤绿。灵泉沿村绕舍婉转环流,不仅风光绮丽,为附近村民提供饮用水源,还可灌田十数倾。当年泉水高出地面数尺,从上而下,所溅水花似玉,非常可观。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记载:“灵泉,在灵泉山麓龙王庙神座下,水高地数尺,山下接修土埂,引水西行……平邑八景之七曰灵泉漱玉。”

这道泉早在数百年前已经是平谷一大胜景了,据说此泉长年不干,处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PH值7.1—8,水温14℃,水质清凉甘美,含有多种矿物质及人类必须的微量元素,常饮能延年益寿。

按《明史》记载,此泉曾受到明代垦田使徐贞明的治理,筑塘捍水,引水成田,有“灵泉通万派,玉漱润千家”之功德。徐贞明是万历年间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治理过京东州邑如平谷、三河、密云、蓟州、遵化、丰润、玉田等处,共垦水田三万九千余亩,著有水利专著《潞水客谈》。此泉在他的治理范围之内,想必当年水势急迅,清代平谷人马一骥形容它“势亚瞿塘泻,高翻雪浪花”,言灵泉漱玉的壮美堪比长江瞿塘峡。

灵泉一直没有干涸,被改造成村中各家各户的自来水。村东关帝庙前有条河渠,水流潺潺,村民说这也是灵泉水,因水流较大,无法全部进入管道,一部分水穿过山体,从庙东山脚奔出,沿庙里沟渠、蓄水池及放生池打个回环后流向寺外。庙内一处砌出地面的井内标注是灵泉水,供饮用,东侧月亮门外,水出山口,飞落低处,碎玉点点,严寒冬日少有结冰迹象。而寺外灵泉水依然恣意地年年送着落花,成为山乡最灵动的风景,温暖着村民柴米油盐的生活。

古寺

云根骤起澜

曲水任流觞

旧志中,这道泉总与一座古寺相提并论,有着曲水流觞的动人往事。该寺位于灵泉山西南里许,名兴善寺,因灵泉流经寺中,旧名灵泉寺,俗称水峪寺。《光绪顺天府志》载:“兴善寺,唐咸通三年建(862年),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修。”该寺曾是京东著名古刹之一,《平谷县志》称其“寺址宏敞,楼殿崔巍,远近寺院无出其右者。”寺庙建筑由山脚而上,依次建有山门、金刚殿、钟鼓楼、如来殿、卧佛殿、地藏菩萨殿、真武殿、大悲阁等,当地人称之为“八层大殿”。

最高处建筑大悲阁位于山腰,为两层建筑,内奉千手千眼佛,高三丈余,左右侧立像高半之,东西墙壁塑诸天神像,北面塑悬山,分十八洞,洞塑罗汉一。阁之二层,四壁皆塑小金佛,高七寸,三面皆满,相传名千佛山阁。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刊有千佛山阁的照片,西依峭壁,为木构建筑,脊带鸱吻,歇山顶,二层有围廊。

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外,兴善寺还建有东跨院,即禅院,是僧人居住之所。旧志中同时刊有僧院大楼照片,也是两层木构建筑,卷棚顶,楼前西侧石质水池上立有一方巨大的太湖石,有点园林意味。此外还见一张兴善寺山门照片,共三座山门,均为券拱形门洞,山门间以墙相接,中间山门较大,石脊,饰鸱吻,显得高大威武。

旧志载,灵泉依山路西流路中断,接以石桥而凹其中,两旁行人凹中受水,又作孔,使水半漏桥下,飞珠喷玉,若骤雨声,名漏桥垂瀑,半仍西行入寺内。寺之西禅舍为庖厨,厨内有方井,深约二尺,水过其中,将菜馔置木盘中,放井内顺其自然流行穿寺而西,在溪旁可坐待其流至取用之,较曲水流觞更为奇绝。

这样的曲水流觞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成为每天的生活趣味,一道泉,为山和寺增添了人间的诗情画意。明代平谷知县方廷瑚曾撰文盛赞兴善寺:“琳宫梵宇历唐宋辽元明诸代而岿然独存者,唯水峪寺为尤胜。寺依山构屋,凡为殿庑亭榭之属百有余所,钟鼓法器以及宏文内典靡不美备,佛阁耸峙五六十尺,色相庄严历劫不坏,远近来观者咸膜拜顶礼赞叹不能去”。

这应该是兴善寺鼎盛时期的样貌吧,但可惜的是,1942年春,兴善寺及灵泉上方的龙王庙均被日军烧毁,建筑及佛像经文全部毁于一旦。兴善寺遗址位于村北山前台地上,占地约万余平方米,海拔105米,现为平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栽种着果树。在半山腰一处石崖上刻有“三生石”和“今古云峰”几个大字,皆为阴刻楷书,乃当年之遗迹。曾经“凹中受水、又作孔,使水半漏桥下,飞珠喷玉”形成“漏桥垂瀑”景观的石质漏水桥尚在,长2.3米,宽0.66米,高0.38米,静卧杂草从中。

古碑

屹峙数百年

细说烟水长

在对古寺扼腕惋惜之际,于石刻艺术馆内见到了4通明代诗文碑和1通清代“兴复水峪寺碑记”,略感宽慰。志书上说过“寺内多名人诗字石刻”,这4通诗文碑当是兴盛时期访者的雅兴抒怀,其中2通为关中杨兆所作《同中台登水峪寺》诗碑,2通为洛阳徐学古所作《随中丞杨晴川登水峪寺二首》诗碑,书法精湛,诗文优美,对古寺及岩泉之胜的赞美有“莫能殚述”之意。据考,这几通碑曾一起镶嵌在卧佛殿前的东西院墙之上。

在村民家中有一方敕赐兴善寺匾额,已残,只能看到“敕赐兴善”四个字,该匾青石质,四周饰莲瓣纹。民国《平谷县志》中录有“敕赐兴善寺记”,为明正统十二年礼部尚书胡濙所撰,记录了原灵泉寺久废重兴的过程,据文中所述,正统八年重修后,钦差朴实“以寺未有额名其奏,钦蒙圣恩,敕赐为‘兴善寺’”。说明“兴善寺”之名为英宗皇帝朱祁镇所赐,难怪名声远播。

附近偶见雕花柱础,直径五十厘米以上;庙内多块龙纹碑石残片,雕刻异常精美,可想见当初兴善寺的宏阔与富丽。遥想当年,灵泉山麓山回溪抱、古刹林立,寺内外云树千章,山花簇簇,四时皆有景,因而秀甲诸邑。奈何当年的胜景如今只能从几处古迹和典籍中慢慢追忆了。好在这处山弯异常清幽,树木苍郁、泉水叮咚,近年所建关帝庙显露着恢宏气度,掩映林中,贮藏着灵泉的气脉,灵泉山仍不失为一处休闲好去处。

搜索

复制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