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淮阳“泥泥狗”》精选200余种“泥泥狗”作品,系统地反映了这一颇具原始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
河南淮阳民间艺术大师邵波凭借着过硬的泥泥狗工艺,两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他获奖后不忘乡亲,不忘故土。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载誉归来的邵波夫妇响应国家的“文化+手艺”公益扶贫政策,开办淮阳泥泥狗传习所,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学习捏泥泥狗,并统一收购销售使家乡人民都走向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他们的这一善举得到了广大传媒的关注,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日报》也刊载了这一新闻,2月27日第五版以英文发行,让河南的泥泥狗走向外国人视野。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

狗的自然形状也十分典型,具备一切爬形兽类的基本特征,很多兽类都用大字旁,可以说无“犬”不成曾。《吕氏春秋》说:“……狗似 , 似母猴,母猴似人。”就连繁体了的“龙”字,就有一种写法是“ ”,竟也没有逃脱一个“犬”字。事实证明,人类思维最早的进化,便是在认识上脱离主体,将生活中与人为伍的“狗”,作为认识客体的原型,其它再与狗比较后分出类别的。所以“类”字是从“犬”的;形状的“状”字也从犬旁。其它如猫、狼、狮、猿、獾、猴等等均从“犬”,就不一一例举了,由此联想到:“泥泥狗”作为各类禽兽的泛称,并成为守护伏羲的“陵狗”,也是事出有因,不无道理吧。

泥泥狗还是节日赠送亲朋好友最好的礼物,是出国旅游最好的礼品。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
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