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至今已经4个年头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4年来,首都国企用行动推动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协同治理,产业和谐共融,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助力雄安 勇担重任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这个距离保定30公里、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新区规划,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雄安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北京国企就做出了如此承诺。如今,在三县之一的容城县主街道上,北控集团、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北投集团等北京国企已挂牌亮相。北京建工集团设立雄安办事处,实现全产业链进驻,以创新和品质助力新区建设。
今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新建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将新建北京至霸州铁路调整为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预计将于2019年9月开通运营。根据规划,线路北起京九铁路李营站,途经北京大兴区、北京新机场、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至雄安新区,新建正线92.4公里,共设5座车站。京雄城际设计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李营至北京新机场段为250公里/小时),规划远景年输送能力单向5000万人/年,项目总投资335.3亿元。
此外,雄安将新增多条高速公路。北京到石家庄的城际铁路,固安到保定的城际铁路,以及直连高速路,即各个高速路直接和雄安连接。届时,北京、雄安两地居民往返京雄两地单程仅需30分钟。
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是责任,也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经过战略重组,金隅冀东水泥公司作为金隅和冀东唯一的水泥、混凝土业务平台,一跃成为中国第三、世界第五大水泥企业。去年7月,金隅冀东水泥公司京津冀混凝土市场经营扭亏为盈,混凝土市场的变化也折射出水泥产业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建设,让金隅冀东水泥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金隅冀东水泥总经理于九洲说,金隅冀东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受益者,待相关规划落地和推进,利好将实质性兑现。
互联交通 打破瓶颈
打破瓶颈,让京津冀区域内“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成为重中之重。
201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如今,网络逐渐形成,轨道交通“一小时交通圈”初显。
北京2017年国家高速公路网7条首都放射线北京段全部建成,新机场航站楼封顶封围。北京市国资委推动成立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规模1000亿元的京津冀城际铁路发展基金,京唐、京滨、城际铁路联络线等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京唐、京滨铁路是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首批推进的重点项目,也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标志性工程。两条城际铁路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共线至天津宝坻南站,并与津承城际铁路实现互联互通,预示着宝坻将真正融入京津唐半小时交通圈、半小时经济圈和半小时生活圈,在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中承担起重要支撑作用。
入冬以来,延庆妫水河河面结了厚厚的冰,但位于延崇高速妫水河隧道施工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延崇高速公路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与北京市链接的一条重要道路,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场联络线。工程计划2019年底建成通车。
未来,兴延、延崇两条高速公路将相接,形成北京西北方向第三高速通道,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路网格局重要组成部分,为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提供交通保障,同时疏解西北通道客货运交通压力,促进张北地区经济和旅游发展。
天安门向南46公里处,北京中轴线上,一座现代化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北京新机场正拔地而起。2017年3月16日,北京建工集团北京新机场项目总承包部项目经理白恒宏,带领团队兑现了一年前的承诺,为北京新机场航站楼中南指廊浇注最后一斗混凝土。站在中南指廊俯瞰四周,白恒宏兴奋地说:“这里未来将停靠目前世界最大的A380客机。”
作为未来京津冀空中交通枢纽,新机场去年经历了飞速的“成长”:6月30日,航站楼钢结构封顶;8月30日,综合交通中心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2月31日,航站楼功能性封顶封围。在建设者的努力下,新机场航站楼雏形初现。
据测算,北京新机场建设直接投资近8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将达4000亿元。投入使用后,新机场将与首都机场构成“双枢纽”运行,初期年旅客吞吐量将达4500万人次。
由北投集团与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新航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已经悄然开工。据悉,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统领,以新机场建设为机遇,遵循临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依托新机场建设这个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和“五纵两横”发达的交通网络,着眼于首都发展全局,打造成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
2017年,京津冀三地居民的出行方式也被打通,渐成一体。伴随着北京市域内剩余737条公交线路,以及轨道交通全路网AFC系统升级改造完成,北京轨道交通正式纳入京津冀互通卡使用范围。三地市民持京津冀互通卡可,以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11个城市乘坐公交、地铁,并享受当地刷卡优惠。“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输出产业 双赢联动
随着“4+N”的产业合作格局加快构建,北京对津冀的投资呈“井喷”态势,产业协作逐步加深。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市属企业累计在津冀计划投资1219亿元,涉及交通运营、节能环保、装配制造等领域。
2017年,京煤集团所属鑫华源公司经考察论证,决定进驻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投资建设智能停车产业华北制造基地。工程预计今年4月开工建设,力争年内结构封顶、设备安装。鑫华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总部在京、制造基地选址曹妃甸,既可以保持对区域市场相对迅速的服务响应,巩固传统优势,又可最大限度争取政策、市场、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鑫华源公司打造智能停车产业集团目标的实现。
京粮集团统筹整合北京的销区优势、天津的港区优势、河北的产区优势,合理布局三地产业,优化粮食产业链,做到退而有为,进而有力,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三地联动。
在河北黄骅港,占地625亩的粮食产业园和占地100亩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园落地实施。在河北曹妃甸港,与曹妃甸区属国企合资合作开展土地修复及农业产业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约……“一环两港三线多节点”的京津冀粮食产业一体化布局正在加快推进。
位于河北定州的河北首农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里,经理刘登科正从牛舍“巡视”归来,浑身湿透。蹓跶到牛舍去看牛,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转一圈下来就是35000步。”在这座花园式养殖区,长366米、跨度61米的牛舍,让奶牛活动空间更大。园区采用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现已存栏奶牛2万头,年生产优质原料奶10万吨。6700多亩的河滩上,现代化牛舍、场房崛起,绿油油的苜蓿草长势良好,已全然看不出当年河滩撂荒的痕迹。
北京国企走向津冀不仅着眼于效益,更放眼于提升百姓的获得感。
北京燃气加强与河北邢台等地的战略合作,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京仪集团在石家庄、唐山、承德建设光伏电站,每年为河北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9万吨。京能集团涿州-房山供热工程输热主干线项目建成投运,加快当地能源结构调整,为三地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做出积极贡献。北控水务在河北拥有16个污水处理项目,10个供水项目,积极开展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构建首都多水源战略保障体系。
距离北京160公里的天津宁河老城芦台镇居民,切实享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红利”。2017年初,北京住总与宁河区政府共同组建了天津京宁置地有限公司,开展城市建设。当年7月底,宁河棚户区改造拉开帷幕,这是唐山大地震后重建40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实施周期最长、规划建设标准最高的重大民生工程,棚改预计覆盖宁河中心城区1/3的人口和土地。京宁公司努力优化实施方案,在降低容积率、提升规划设计标准的同时,将交房标准由毛坯房提高为简装,将成为京津冀区域首个可拎包入住的还迁安置房项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落地4年,北京国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拉近了三地的距离,也加速了三地的发展。今年,北京市国资委系统将全面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开展工作,可以预见,三地合作将进一步向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