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博物馆 去听听 半个世纪前的 “老北京”

  • 2017-12-08 23:39:27
  • 北京晚报

去声音博物馆的那天,北京最高气温是1摄氏度,天气寒冷但天空湛蓝,从史家胡同的东口慢慢步行而入,京味儿渐浓。

这次我最想探寻的是声音博物馆,这也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的“馆中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分史家历史、人艺摇篮、近代教育、兰芷偕芳、胡同名人、时代记忆、怀旧生活、实际新姿八个展厅,而声音博物馆,就在时代记忆展厅内。

说是博物馆,不如说这是一个微型的“时光机”小屋,门口用中英文写着“胡同声音”字样,门口墙上挂的说明让人温暖:胡同里的声音,是一种美妙而常常被忽略的文化记忆。阵阵虫鸣,声声叫卖,精心构建的声音场景,让您瞬间回到记忆中的老北京胡同。让我们与您一起,感受胡同之静,体验胡同之美。

带着这样的心情推门而入,屋子中央一台多媒体触摸屏,头顶四周有五个环绕的音箱,指尖点击着屏幕上的“叫卖音频”图标,30多种老北京叫卖音频文件展现眼前。卖雪花酪、秀丽雨伞旱伞、卖粽子、卖药糖、卖糖葫芦、卖海棠、卖豆汁儿、卖大小金鱼儿、卖菜等,从时间深处涌来,深远悠扬。

除了花样百出的胡同里叫卖声之外,还可以听到盘旋在人们头顶的鸽哨声儿、“叮铃叮铃”的人力黄包车脚铃声儿,这里收集了北京几十年来的几百种声音,它的创建者秦思源试图用声音还原一个老北京。闭上眼安静地听这些声音,脑海里浮现出半个世纪前的老北京生活场景,小贩们走街串巷,百姓们买菜养鱼,鸽子从天空中掠过,日子平淡惬意。

说点儿博物馆所在大四合院的故事吧,它曾经是民国才女、著名作家凌叔华的故居,也是当年拥有99间房子的凌家大宅的后花园。1926年凌叔华和作家陈西滢结婚,父亲把这个后花园作为陪嫁送给了凌叔华。陈西滢夫妇后来远走欧洲,留下这座大宅院无人居住,他们的女儿把院子捐献给政府做公益事业,于是才有了这座胡同里的史家博物馆。其中的“声音博物馆”的创建者秦思源,他的母亲就是凌叔华和陈西滢的女儿陈小滢。

孟环文并摄 

GO提示

该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每周一闭馆休息,周二到周日每天上午9点半到下午4点半开馆。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