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邻居投诉有刺鼻气味,还招来了环保部门,闫佳珺三人就在室外搭建了一个简易棚用来上漆,天气渐热,他们就每天早上7点开始干活儿,临近中午就结束上漆的工作,转而进屋打磨。

漆器制作是个磨性子的辛苦活儿,他们抛光使用进口水砂纸,全部纯手工。手能感知漆的变化,这是机器达不到的。

每种颜色的大漆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个人制作的都不同,因此,三个人有明确分工,闫佳珺负责蓝色、王正运负责绿色黄色、曹昕钰负责金银。

闫佳珺设计的一款手镯灵感来自梵·高的名画《星空》,采用独创的复合变涂工艺,将两种传统工艺结合使用,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为节省时间,闫佳珺、王正运住在工作室,曹昕钰每天往返,做饭刷碗也是轮流排班。

三个人分工协作,目前已拥有手镯、葫芦、茶具、文创类等40多种产品。这只大漆主人杯“金虫”,采用金虫蚀技法,使用稻谷在漆面上起纹,构造出立体的虫啄花纹,该工艺难度大,失败率高。
7月份,对于刚刚22周岁的闫佳珺来说是个重要的时限,经营了近一年的工作室就要面临缴房租,如果到时仍没起色,妈妈就要把房子收回,这就意味着和两位同学苦心经营的工作室就要散伙儿了。
王正运、曹昕钰是闫佳珺在北京城市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大四的同班同学,早在大二时,闫佳珺、王正运就开始尝试自己制作大漆制品。最初,闫佳珺、王正运在家自己干,但条件有限,总施展不开。去年工作室成立,曹昕钰也被拉来入伙儿。每人出资5000元算是启动资金,工作室取名“瑾瑜大漆漆艺工作室”。闫佳珺的母亲将家中一套闲置房给他们使用,条件是大四一年免费,毕业后就得缴房租,缴不上就收回。
如今工作室开了近一年,三个年轻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坦率地说,销路不好!” 闫佳珺坦言,“人们对于大漆的认知度有限,被一些假货蒙骗。市面上被认可的几个大漆品牌卖得比较贵,而技术低劣的又低价倾销,所以我们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其实,论技术,我们与知名大品牌相差不大,但人家有强大的营销、设计团队。要保持一定的工艺水准就必须按照传统工艺做,这样周期就长,一般一遍漆正常要24小时才能干透,然后再做第二遍,这个时间是没办法压缩的,社会上有承诺一周完成的肯定有问题。我们最长的一个产品半年才能完成,客户一般都等不了。”
“顾客对看不见的成本投入很难认可。制作一件漆器,要经过备胎、底漆、髹漆、起纹、磨显、推光、揩清七道大工序,每道工序又要加工好几遍,一个磨显最麻烦的时候要磨九遍。对漆艺的不了解,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不同都会影响销售。大漆的变涂工艺是一种抽象艺术,但很多人更愿意接受具象的纹饰。绝大多数顾客愿意买现货,不太接受订单,因为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顾客很难准确判断最终效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我们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自己不满意的绝不交给顾客。”
闫佳珺喜欢订单多忙不过来的感觉,他说那叫“累并快乐着”。最忙的时候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才收工,指尖都是麻的。即使是这样,闫佳珺说:“毕业了还是想继续干这行,比我们技术差的都活下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放弃?”
本报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