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原来由箭楼、瓮城和城楼组成,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2004年为了恢复中轴线的南端点和南城的重要标志,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城楼总高26米,面阔五间,三重檐歇山顶。城楼复建过程中不但挖掘了原城楼基础,参阅了原始测绘图纸,而且施工工艺上也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城楼主体的柱子是采用南非进口的12根铁力木(又称铁梨木),这种木料密度极高,放入水中都会沉没。
如今,复建完成的永定门城楼再次呈现了北京古城完整的中轴线景观。城楼前的空地上植树、种草,建成大片绿地。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护城河,碧水荡漾,整修一新的永定门城楼,与护城河水交相辉映,成为北京新的一景。
历史上的永定门城楼
永定门城楼是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也是北京外城七门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城门。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率兵攻至京城近郊。两年后,给事中朱伯宸建议修筑外城,以加强北京的城防。工程开始后不久,发现实际工程量比原设想要大得多,人力财力均不足,于是便决定分期施工。
鉴于当时北京城外南部一带都是北京重要的商贸区,且天坛、山川坛(后称先农坛)和一批达官显贵都在此处,所以工程首先从北京城的南部开始,工程在包筑了南城之后停工。之后各朝代在明王朝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再也没能继续建设,使得北京城自此形成了“凸”字形状。而建好的外城正门则取皇都永远安定的寓意,定名永定门。
永定门的建立虽然主要出于军事上的目的,但是规划设计上却主要照顾到北京城市中轴线。从内城正门——正阳门向南的一条中轴线直对永定门的设计方法,使得北京城中轴线向南延长了近一倍。永定门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南端点和外城的标志建筑。
过去,永定门是北京通往京南的重要通道,商业非常繁荣。永定门外则是北京外城城门中风景最美的一处。20世纪30年代瑞典的建筑学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考察完北京的所有城门后,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曾用这样的话描述当时永定门的情景:“瓮城内景色优美,有若干树木和店铺。除了用长扁担挑着筐子的人,还有人力车、手推车、骆驼队和军用物资(运往南面营地),川流不息地从这里通过······”
永定门复建轶事
永定门复建过程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2003年,在先农坛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成永定门时悬挂在门上的石匾额。石额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永定门”三字,保存完好。目前复建的永定门上所嵌石额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额制成的。另一件事是,在当初拆除城楼时,拆下的部分城砖被修建了一座仓库的院墙,近半个世纪之后,这些城砖又被重新砌筑回了这座城楼上。
地址: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近南二环路)
交通:地铁14号线永定门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