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这种场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江南水乡的风景。如果说,北京的城市中心区也有一个这样的景区,你相信吗?
三里河“水穿街巷”
如今,北京前门正阳门外的“三里河”重现: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让老建筑换发新生机。景区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河道曲折蜿蜒,小桥、流水、廊亭、人家,好似江南美景。
三里河位于珠市口东大街,因距正阳门三里而得名。恢复的三里河绿化景观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路、东至长巷二条、正义路南延。总长约900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设计水深平均为0.4至1.0米,最宽10米,最窄4.5米。展现了胡同、院落与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率先成为前门东区的生态环境范本。
历史上的“三里河”
明《河渠志》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而“正统间修城壕”的确切年代,则来源于《明实录》:“自正统二年(1437)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的记载。明代三里河流域河道纵横,居民沿河而居,河道两岸自然形成了居民点。三里河自明正统二年形成,到清末湮没。
《北京历史地图集·明北京城》图上标绘,三里河流经打磨厂、长巷头条西、穿芦草园、北桥湾、南桥湾、金鱼池、红桥,流入左安门护城河。
曾经的“龙须沟”
明天顺年间和成化年间,曾有大臣上奏皇上,建议修疏三里河,以济漕运。这里距通州张家湾约四十里,而且过大通桥就是通惠河。成化七年(1471),皇帝曾派河臣踏勘三里河至张家湾的河道。归来之后,立即禀报皇上:“三里河水深只有二三尺,浅处一尺余,阔处仅丈余,窄处未及一丈,又有走沙,干旱则淤壅浅涩,雨则漫散矣”。结果,以“三里河河道势不易开”而告终。
由于既没开通三里河为漕运,也没有对三里河加强疏濬,到了清末,三里河就成了一条臭水沟。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始对三里河进行治理,将臭水沟改为地下暗沟。老舍先生还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歌颂人民政府为人民整治臭水沟,帮助老百姓改善居住环境,这“龙须沟”就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