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旅游特产名片——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 2017-04-26 01:28:02
  • 北京旅游网

【北京旅游网 记者 党思洁】说起“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之于外乡宾客,“没有品尝过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就好似枉来一趟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少有的既为“中华老字号”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食品企业,成为当之无愧的天津旅游特色食品名片。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发展史及产品特色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诞生于1927年,是由一位手艺人刘老八首创。100多年前,在海河西侧的东楼村十八街处,有个精明利落的生意人刘老八,出身面点世家,深得祖上真传,身怀面点绝技,尤其他炸的麻花备受欢迎。最早刘老八以卖“花里虎”为生,他想让“花里虎”更好吃、好看,生意更好,就变着花样改造创新:这几天作发面的,过几天炸死面的,有时还炸半发面的,还会时不时在面里搀点白糖,再隔几天又加上点芝麻,他把其中的麻条研究得很到位,吃到嘴里非常酥脆,而且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等真材实料,因此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当时的天津城内已有九国租界,洋人们陆续带来了各种东洋、西洋糕点、加之天津本就是九方杂居之所,南北美食也越来越多的涌入天津,天津市面上能叫得出名的糕点小吃,就有四百多种,“如何能在众多的糕点小吃中脱颖而出?做出一种融合众家之长的麻花呢?”刘老八苦思冥想后,遍访各地,历时数载,独创出一套和面、发酵和制作的工艺,在白面条和芝麻面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闽姜、核桃仁、瓜条、青红丝等多种小料的酥馅儿,制成了什锦夹馅大麻花,使麻花酥脆香甜,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小吃。1927年,刘老八的麻花铺取字号为“桂发祥”,并很快在津门赫赫有名。

1956年,天津市风味食品展览会在天祥商场(“劝业场”现址)举办,十八街麻花很快被抢购一空,名声大振。1959年,全国商品展览会期间,十八街麻花作为天津美食代表参会,并以其独特的口味叫响全国,由此名声远播。在1971年举办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十八街麻花受到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贵宾的交口赞誉。时代的变迁不仅没有削减人们对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钟爱,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更是做到了妇孺皆知、老少皆宜,因为珍贵的传统技艺没有丢,并且让吃过的人都记住了它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如今,桂发祥的主打产品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细、工艺考究的传统,出色地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技能,选用面粉、植物油和白糖等上等主料,又加了桂花、芝麻仁、青红丝、闽姜、花生仁等十几种小料,经过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经人工拧花搓制,形美、色艳,不同规格、大小各异的麻花就诞生了,炸制出来的麻花香甜酥脆、久放不绵,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享誉海内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桂发祥更加重视市场需求和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品位、不同年龄、不同口味、不同消费方式进行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调整,使麻花成为多品种、多档次的系列化产品,而且借助品牌延伸开发中西糕点、休闲食品、应季节令食品等,加速了产品结构的整合,在产品的开发上取得了突破,完成了对传统产品的重新定位,让桂发祥这一传统品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以品牌文化夯实旅游名品的地位

文化内涵是品牌的“灵魂”。近些年来,老字号品牌作为重要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引起媒体、企业家、经营者、消费者的重视。我们深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这个品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优质产品和良好信誉的概念,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有更好的宣传渠道传播出去。我们一直在不断丰富充实企业的文化内涵,寻求多渠道传播平台,让老字号企业得以实现长足的发展。

历史悠久、物美价廉、工艺独特、货真价实,这些都是桂发祥百年历史的积淀,从突出老字号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入手,我们注重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满足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源于传统但又不拘于传统,在传播产品的同时,为品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借助产品讲故事,让人们吃出了文化、吃出底蕴,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在VI视觉上既有传统基调,更有时尚元素,为产品注入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

为了弘扬传统食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桂发祥建造了全国首座以麻花为主题的十八街麻花文化馆。十八街麻花文化馆以传统食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天津的百年历史和地域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十八街麻花的传奇历程,更展现了企业秉承百年基业、不断创新进取的发展过程,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企业品牌,亲身体验传统食品的文化魅力。

我们知道,老字号在市场营销上绝不能因循守旧,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得到迅速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老字号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我们实施营销创新,进一步落实“立足天津,覆盖全国、走向世界”营销战略,以小产品闯大市场,逐步开创出“在国内有市场,在国外有影响”的销售局面。目前在天津已经开设了44家直营店,销售网点遍及全市;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销售公司、办事处,与铁路、民航部门合作,把十八街麻花打入车站、机场,成为列车专供食品和飞机配餐品,营销网点分布于全国各地。此外,我们还进入电子商务新领域,利用其端口区域广、平台流量大、畅通快捷的产业优势,不断开创企业电子商务的新局面。

作为天津旅游特产代表的创新格局

传承,是老字号保持在历史积淀下所产生的文化底蕴的根本;创新,是老字号企业求得长足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要生存,就必须维护好老字号品牌最核心的独门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只有这样,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的品牌价值才能得到延伸,老字号才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新产品研发战略是老字号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发挥品牌优势、实施多元化产品经营的关键所在。为此,桂发祥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引进多名食品专家组建了食品技术开发中心,在产品与技术开发方面,努力在健康化、特色化上做文章。如今天津旅游市场日益繁荣,桂发祥近几年尤其着力于糕点的开发,产品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已拥有一百多个品种,覆盖了中式糕点和西式糕点几乎所有的品类。津味儿小八件、鲜花饼系列、花香酥果、土凤梨酥、艾香饼、精制绿豆糕等等产品已经形成了桂发祥糕点独有的糕点伴手礼招牌特色,备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先后研制出多口味、无蔗糖、五谷杂粮麻花等多个品种,并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感观上下功夫;2016年,企业重磅推出获得发明专利的高纤、益糖两大系列麻花,遵循科学膳食、健康理念,为消费者发掘麻花的健康价值、文化价值,是麻花领域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此外,桂发祥还储备了包括获得天津市科委科技攻关培育项目的“全营养餐块”等多个专利产品,形成了“经营一代、储存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布局,实现了靠主打产品品牌打造企业品牌,靠企业品牌孵化产品品牌的发展战略,产品创新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适应了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为优秀老字号提供资本平台,在旅游市场焕发生机与活力

2016年11月18日,桂发祥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作为老字号食品企业,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上市以来,企业一方面会将募投项目空港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大做强,持续投产并释放产能;一方面是把现有的主业做好,把产品做精做细,保证市场营销的升级。严格控制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美味、安全的需求;还有就是借助桂发祥这一上市公司的平台,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字号企业,通过资本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借助优秀的管理方式、金融方式,携手走创新发展之路,把老字号发扬光大。

桂发祥从一个前店后厂、经营单一麻花产品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就是在不断的创新。首先是产品的升级,把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现代食品科技,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尤其是将十八街麻花产品定位为旅游特产礼品,实现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老字号的发展还要在品牌建设和传播上加大力量,这也是桂发祥一直以来投入较大的工作,桂发祥的金字招牌在消费者当中已经完整地树立起来;桂发祥具备良好的销售渠道、销售体系,为产品的推广销售搭建了独有的优势平台。这一系列成功的经验为携手全国优秀老字号共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2017年2月,国家1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老字号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集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深化企业产权改革,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中国目前有很多优秀的老字号企业,拥有很好的产品和发展前景,但缺乏管理及资金投入,桂发祥将紧紧围绕“保护老字号资源、提升老字号品牌、传承老字号经典、弘扬老字号文化”的宗旨,为全国老字号提供集聚发展的平台,借助资本的力量,从产品、品牌、渠道、产业链等层面着手,携手老字号企业共同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道路,做好老字号品牌向现代品牌的转型,提升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满足市场的多样性需求,把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也为推动各地的旅游特色食品文化发展及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