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桥 横贯古今的“历史桥梁”

  • 2017-04-22 08:54:01
  • 北京旅游网

上世纪90年代,一首歌曲《北京的桥》风靡全国,通过描绘北京各种各样、瑰丽多彩的桥:十七孔桥、高粱桥、金水桥、安贞桥、卢沟桥、三元桥......北京的桥里不仅有着迅速拔地而起的立交桥,更有着记载着历史变迁的古老桥梁,不仅留存在老北京的地名当中,更留存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之中,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北京众多的桥也构成了北京古往今来的“历史桥梁”。

八里桥

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插曲的八里桥之战,3万清军悲壮殉国,随后便有了惨痛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座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的古桥,原名永通桥,后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弹指一挥间,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如今,留有英法联军洋枪洋炮弹痕的八里桥仍巍然横跨在古老的通惠河上,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岁月。

金水桥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以元皇城的周桥为蓝本。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天安门前面的金水桥是清康熙年间所建。假如有人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七座桥上的玉石栏杆全都不尽相同。中间的桥是蟠龙雕花柱,桥面最宽,称为“御路桥”,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至于在太庙和社稷坛前的称为“众生桥”,则准许四品以下的官员行走。

万宁桥

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原名万宁桥。因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因此称为后门桥。是元朝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

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

银锭桥

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始建于明朝,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又说1984年拆建,发现桥基为柏木桩,桩之间用银锭锁固定而得名。如今的银锭桥是1984与2011年重建的。

上世纪50年代,当我们站在银锭桥头平目西望,远处蓝天下的青山绵延起伏,湖边摇曳的柳丝楚楚动人,犹如挂在空中美丽的巨幅图画,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从山后撒播在湖面上,微波粼粼,金光闪闪,迷人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高粱桥

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为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止,转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高梁桥原来处在高梁桥路横跨南长河之处。

高梁桥以西,垂柳成荫,风光秀丽,为老北京人春游踏青胜地。此处稻田荷池甚多,颇具乡村风味。有提笼架鸟者,有蹲坐河畔纳凉者,有于茶社中品茗者,亦有蔽荫树下席地高卧者。早年该处设有游船,由高梁桥至白石桥。

丹陛桥位于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长360米、宽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玉带桥

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曰“玉带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天桥

天桥原来是有桥的,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历史上,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帝,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朝末年,这里成为平民游艺场所聚集地和商品市场,内有众多曲艺演出场所。这里诞生了最早的中国草根天桥文化,还有慈禧册封的“天桥八大怪”。但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老艺人多半离开天桥,如今,天桥只剩下一个名字,北京却多了一句戏言:天桥有天无桥。

卢沟桥

卢沟桥是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北京古桥,建于金朝。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

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桥也与八里桥一样,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

复兴门桥

复兴门是1939年在原明朝北京内城西城墙开辟的豁子,1941年被命名为长安门。1946年北平市政当局建城门改叫复兴门。复兴门门外以西的大街命名为复兴路。1955年拆除复兴门,改为较大的城豁口。1958年扩建西长安街延长到复兴门。

以原复兴门为界,以东称为复兴门内大街。以西称为复兴门外大街。木樨地以西则称为复兴路。1974年在原复兴门处建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遂命名为复兴门立交桥。复兴门桥建成后不久,由于没有别的立交桥,很多百姓都不叫它“复兴门桥”,而是亲切的直呼为“大桥”。附近居民晚上出门遛弯儿,也爱去“大桥”。

建国门桥

1979年兴建的建国门立交桥位于北京东长安街在与东二环路交叉处,是我国第一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完全分行的三层互通式立交桥,它标志着具有“自行车工国”之称的我国,道路立交设计技术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

东直门桥

建于1980年的东直门桥坐落在东直门内大街和东二环相交处,因该桥位于去往京东各县与二环路交叉的重要位置,车流量非常大,所以以后又在桥南北两端增加了四个长形匝道,并在桥上环形道东西方向增设了中间隔离墩,变成了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匝道内种植花草树木,不仅提高了通行能力,也改善了环境。

西直门桥

1999年建成的西直门立交桥是北京市二环路西北的一座立交桥,位于北京市老城墙西北角,在原北京内城西直门原址上,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然而仅仅过了两年,这里成了北京最堵车的地方之一。

三元桥

三元桥位于北京市三环路东北角转弯处,是东三环与北三环的交界点。三环主路在桥上通过,桥北侧是京顺路,南侧是机场高速路。该桥建成于1984年,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桥。

2015年11月启动的三元桥改造工程是国内首次在大城市重要交通节点采用换桥工法,换梁施工仅需24小时,实现“一日之内旧桥变新桥”。2015年11月,三元桥“换梁疗伤”从工程启动到结束,整体置换工作仅仅持续了43小时。在国内属首次、在国际上技术领先。

天宁寺桥

从西便门桥往西不远就是天宁寺桥建成于1991年,该桥位于宣武区与海淀区交界处,既是路陆桥又是跨河桥,这是二环路上最复杂的一座桥梁。全长600米,高19米,分南北两桥,南桥18孔,北桥20孔,各分为4联,都是现浇预应力等截面连续箱梁。

四惠桥

四惠桥是北京四环路、建国路-京通快速路、通惠河北路相交处的一座非常复杂的大型立交桥。这里是北京交通拥堵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北京的桥,连接着古今,古老和现代的桥梁相互连通、交相辉映,数量繁多,它们有些消失,有些至今仍旧车水马龙,一直承载和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和变迁。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