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风情 京城史家胡同博物馆

  • 2017-01-06 15:32:42
  • 千龙网

 史家胡同,走进这条堪称北京第一代胡同活化石的小巷,在新开的胡同博物馆里静静聆听“震惊闺”、“虎撑子”等胡同声音的逼真重现,老北京的魂儿就这样在这条名人辈出的史家胡同往生不灭。

  绝活 老物件、“胡同声”, 一块儿回家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仔细一打听,早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仍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难以弄清它当时为什么叫火巷罢了。这条胡同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因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至今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还发现了许多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

  走进时代记忆展厅内,一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更是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别说外地人,就连地地道道的北京孩子也未必都听过。“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糖锣”等更是闻所未闻。

  听讲解员一介绍,这才明白过来。“震惊闺”、“虎撑”、“糖锣”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据了解,“震惊闺”由铁片组成,“哗”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抢菜刀;“虎撑”则是郎中手里的串铃,一般是铜或铁制,通过晃动,声音能传出很远。“糖锣”则是卖糖时串胡同吸引小孩儿敲的锣。不仅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刮风、下雨、电闪还是夜晚的打更声,挨个听着,就好像一下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幽静胡同中。

  地标 小姐家有大书房,谈笑中外鸿儒

  走进历史展厅,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院落里,历史上居住过不少名人。要说和史家胡同博物馆最有渊源的,莫过于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这里本就是“君家故地”,因此不仅布置了凌叔华事迹的展板,更是收藏了许多她作品的复原版。从陈列品中不难看出,这位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The Lady”,从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广东巨富之家,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官任保定、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改民国后则是首届议员。这么看来,凌叔华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白富美。凌福彭不仅官至高位,还精于词章、酷爱绘画。到什么份儿上?齐白石、姚茫父、王云、陈寅恪等名家都是凌家的座上客。正是这个靠谱的名爹,造就了凌叔华深厚的书画造诣。

  凌叔华很早就显示其在绘画上的天赋,她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她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在那时,凌叔华还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

  要知道,这间书房早于林徽因“太太的客厅”十多年,在当时名气更响亮。最为知名的“座上宾”竟是泰戈尔。1924年春,泰戈尔应邀到北京访问。当时,陈衡恪、齐白石组织的北京画会要在凌叔华家的书房开会,凌叔华因为认识陪同泰戈尔访华的一位画家,便邀请他赴会。凌叔华一见面就问泰戈尔:“今天是画会,敢问您也会画画吗?”泰戈尔便即兴在凌叔华准备好的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

  也正是这场画会,凌叔华结识了北大指定陪同泰戈尔的徐志摩、陈西滢,后来这二位竟成了凌府的常客。她背着守旧的父亲,与陈西滢秘恋了两年多,直到1926年,二位恋人央求一位长辈出面,凌福彭才同意女儿与陈西滢结婚。而这位大才女的一份嫁妆,正是99间房舍并且配带后花园——后者就是今天这座博物馆的所在。

  之后凌叔华虽旅居国外30多年,对这间屋子仍有割舍不下的情缘。1989年底,凌叔华感到来日不多,她下决心在最后的日子里回到北京的家。1990年5月,凌叔华在弥留之际,被女儿、外孙用担架抬到她90年前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很多名人在此度过幼年时光的史家胡同幼儿园。据说,当她被抬进院内时,竟像小时候一样低声说:“妈妈等我回家吃饭。”而博物馆内胡同声音的策展人秦思源,正是凌叔华的后辈。他以记录胡同老声音的方式来怀念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秘史 清华园、老人艺,都打这儿孕育

  顺着历史展厅看下来,便晓得史家胡同最负盛名的就是教育。其实,早在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史家胡同在教育界就扎下了根。当时清朝在胡同西口建立了左翼宗学,专门教育八旗子弟,可谓清朝满族教育的私塾,到现在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左翼宗学改为市立第二中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二中迁至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三十年代末史家胡同小学在原市立第二中学故址建立,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也是东城的绝对翘楚,全北京一等一的好学校。

  左翼宗学衰落了,清朝末年史家胡同则成了出国留学的学子必经之地。20世纪初,利用庚子赔款而考取出国留学的游美学务处就设在这条胡同。1909年5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设在候位胡同,后移至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设在这里。

  虽然在这里考试的只有3批,但游美学务处却着实大有来头。原来当年政府就有意兴建清华园,但学校不是一日造就。这三次选拔考试就定在了史家胡同,之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已经建好的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所以说清华大学的前身在史家胡同,一点也不为过。从这里考试出去的名人更是不少: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曾任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等等。

  不仅教育,史家胡同内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听老居民说,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正式在史家胡同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后来迁至今址。曾经的旧址成为了人艺的宿舍,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馆内共设八个展厅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是在北京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东城区着力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的大背景下,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着力打造的胡同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窗口,以及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舞台。

  博物馆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分为史家历史展厅、人艺展厅、近代教育展厅、兰芷偕芳展厅、胡同名人展厅、时代记忆展厅、胡同声音展厅、怀旧生活展厅和多功能厅,用不同形式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部分展品来自居民

  上午9点半,许多居民前来参观。“我就住在史家胡同,一听到胡同博物馆征集展品,我就一股脑地捐了好几件,看着自己捐的展品被展出,很骄傲。”提供部分展品的杨兰青阿姨说。在人艺展厅,居民还看到了人艺著名剧作家蓝荫海先生,他也热心地为参观者讲解人艺的历史发展。据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有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参观。

  老人听声儿忆童年

  在所有展区中,把声音和意境结合最好的展区当数胡同声音展区了,只要在多功能屏幕上选出所在的胡同,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前来参观的王阿姨说:“虽然这个展区不大,但展示了胡同的声音,有叫卖的声音、自行车的喇叭声,这是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的声音,再次听到非常亲切,又勾起了我儿时对胡同的记忆。”

  据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从狭义上说,是史家胡同24号院,从广义上说,则是整条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展陈只是一个索引,更丰富精彩的内容是让社区居民走入其所在的胡同,切身感受它独有的气息与韵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24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日9:30-12:00、2:00-4:30

  • 编辑:张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