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戏楼茶一碗 古曲梦回三百年

  • 2017-01-05 12:33:59
  • 千龙网

在天安门一公里半径的地方,有一条窄小的老旧胡同——前门西沿河街。清末民初时,这里是北京著名的金融街,热闹非凡。如今,街上的萧山会馆、盐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古建都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早已没了当初的风貌。

然而,这条街上,有一处地方保存了300多年,至今原汁原味,古色古香。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首都市中心的破旧胡同里,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座“中国戏楼的活化石”——正乙祠。

从财神庙到老戏楼

准确来讲,正乙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明代,那时,这里只是一座寺院。后来,到了清代康熙初年,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们集资,在这里建立起了祠堂馆舍,并将正乙玄坛老祖赵公明和商人的祖先供奉在一起。

正乙祠自初建以来就有着明确的宗旨,即“以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助游燕”。商人们在此进行交换商业信息,约见乡人故友,祀神饮福,并集资筹办惠及乡人的慈善事业。每逢佳节,有不少人前来烧香许愿。

戏楼茶一碗,大梦三百年。正乙祠从财神庙变为戏楼,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戏曲的曼妙演绎,注定要在这皇城根附近闪耀起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江商人们对正乙祠进行了初建,祠内有戏楼,大堂有供集会,装潢豪华之考究,布局设计之新颖,皆为国内首创。逢年过节时,上演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

到了清乾隆年间,为了更好地打造一个“饮馔宴乐之所”,浙商对正乙祠进行了第一次扩建。修缮后,戏楼内部高三层,戏台三面开放,两层舞台之间开有方形孔道,设吊钩,演出神怪戏时用来制造特效。

扩建时正巧赶上徽班进京,正乙祠又紧邻大栅栏、八大胡同、琉璃厂等南城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因此,这里也自然成了徽班进京的落脚点。从那以后,祠内鼓乐升平,高朋满座,曲目花样繁多,目不暇接,一时成为京城内最著名的戏楼。

京剧火了,正乙祠也火了

咚锵的锣鼓响起来、艳丽的服饰扮起来、优美的身段舞起来、精妙的戏词唱出来……戏台上,胡琴一起,檀板一打,好戏这就开场了。

1790年起,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汉调艺人合作,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我国的国粹艺术——京剧。

京剧形成后,迅速在清朝宫廷内走红,同时,京城内大小戏楼一时如雨后春笋,都卷入了京剧盛行的浪潮中。正乙祠不仅是这段辉煌岁月的见证人,也是京剧史册上的重要书写者。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剧目,相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同治年间,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相继在正乙祠登台演出。1881年,四喜班班主梅巧玲(梅兰芳的祖父)进京,也一直在正乙祠唱戏。应张文远邀约,梅巧玲还率四喜班演出,主要演员杨隆寿、姚增禄、鲍福山、余紫云等都是当时的名角儿。

“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能看到这样技艺全面、戏路宽广的演员表演,京城戏迷们在台下大饱眼福,大叫过瘾。这些大师们把五光十色的生活都铺展在了这方舞台上,他们精致入微,处处入戏,让老百姓逐渐走进大众文化娱乐场所,欣赏到雅俗共赏的戏剧作品。

民国初期,是京剧最繁荣的年代,1914年,正乙祠又完成了其历史上的一次大修,迎来了自身演出史上的一大壮观。

民国八年,京剧名角余叔岩更是在正乙祠为母亲庆祝六十大寿,但是同行欢聚,场面盛大,好多名角儿都来了个大反串。架子花脸李寿山反串丫鬟,旦角芙蓉草反串强盗张三,武花脸钱金福反串村姑,尤其是梅兰芳反串的《辕门射戟》里的小生,一时传为佳话。

工尺、过门、垫头、走边、趟马……京剧博大精深,细品那些精确的演绎方法,能唤醒人走进另一个美妙典雅的世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都极具艺术魅力,逼真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流水的唱腔,都让观众跟着悲喜交加,惊心动魄。

戏曲里有章法,戏曲外也同样有着不成文的规矩。当时,戏楼下散座看戏的多为市井平民,外侧边上坐仆从及下等市民,称“兔儿爷摊”。戏台两侧的座位称“钓鱼台”,以下场门一侧为贵,旦角掀帘而入后台时,常“掷心卖眼”,作媚客之态。而最为昂贵的是二楼的包厢,由过去的“达官贵人”们专享。

令人惋惜的是,京剧鼎盛期过后,正乙祠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上个世纪后半叶,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开过煤铺,也建过学校。院落渐渐被民居“蚕食”,如今的面积只剩下当初的六分之一。

1994年,浙江企业家王宇鸣先生偶然路过破败不堪的正乙祠,决心独立出资修缮经营,再续老戏楼和浙商的缘分。

当时已是84岁高龄的清史专家朱家溍,为正乙祠戏楼的重新开张题写下了戏楼的台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83岁的古戏楼专家、著名的书法家王遐举老人坐着轮椅,也重新开封提笔写下“正乙祠戏楼”匾额,成为其临终绝笔。

恰似戏中的悲欢离合,正乙祠的复兴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波折,自2010年起,正乙祠由海航集团旗下的新华雅集公司正式维护运营。夜幕降临时,前门西沿河街220号门口点亮了彩灯,踏进朱漆广亮大门的一刹那,院内的别有洞天一下子让人穿越回了已经逝去了的年代。戏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庭院东西长,南北短,院落西隅一尊前清同治年的《重修正乙祠记》石碑,仍旧立在那里。雕梁画栋的门廊,红韵古朴的花窗, 一切都是老式戏园子旧有的格局。

进到楼内,戏楼正中是池座,南面是戏台,延伸到观众席有“花道”。二楼正中间是一面红色大鼓,侧面有架空木梯通二层楼座。台顶设木雕花罩。

最值得说明的是,正乙祠是我国目前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会馆戏楼,堪称无于比肩的孤本。“纯木结构”成就了正乙祠特色清高的味道,也营造了观众雅致肃静的情怀。尤其是演员的无麦克风表演,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他们最真切的唱功,在古迹之间近距离观赏古典文化的盛宴,的确是一次很难得的体验。

而对于演员来说,站在无数位大师曾表演过的舞台,似乎落脚的每一处都曾上演过精彩绝伦,仿若每一幕经典曲目都惊人的重复着过去,嘹亮的高歌时而在上空与大师的声音相遇……这个舞台是梦幻的,曼妙到每一位在场的人都梦回到了最期望的时空。

在北京,有很多戏楼、会馆,但超过200年以上的民间老戏楼,在对外营业的只有三个。多年来,正乙祠一直讲述 “京味的故事”,坚持弘扬古典的中国艺术,守护历史,坚守本真。

三千年的古琴、六百年的昆曲、两百年的京剧,三百年的正乙祠。在这座古色古香的老戏楼里,沏上一碗素茶,摆上一盘茶点,让自己被串联进古老戏曲的过去与现在,梦回前朝。

  • 编辑:张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