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溥
本版上周二刊发了《中轴线变迁》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现存里程最长、时间最久、建筑数量和种类最多、最辉煌的城市中轴线,是世界城建史上的一大奇迹。今天我们应读者之邀继续聚焦北京中轴线,讲一讲南中轴线之于北京的重要意义。
本文中涉及到的正阳门、永定门、天坛、先农坛对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如果用中轴线将他们串在一起来看,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视角,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些经典的中国古典建筑,应和着中轴线这一中国古代城建的伟大创意,历经风雨,矗立于时间的长河里,并最终塑造出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
1
正阳门领秀京师诸门
在天安门广场南端,正阳门的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五牌楼曾是北京城最雄伟壮观的一组建筑群。正阳门是明、清两朝都城的正门,俗称“前门”、“大前门”。它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具有内向拱卫皇城,外向隆示万邦的“国门”地位,皇帝每年到天坛祭天和皇帝大婚才开启正阳门。这座城门无论从位置,还是建筑形制都是北京内城中规制最高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建设、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现存城楼与箭楼。
正阳门自始建至今,跨越元、明、清三朝。元世祖忽必烈建大都城,城周长60里,辟11门,丽正门是南正中之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南城垣南移1公里,丽正门则迁建至今正阳门的位置,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正阳门。明代北京诸门经近二百年的改造,规模壮观,形制完备,成为“里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而正阳门以“宅中定位”的优势,以崇楼巍峨、雄视八表、籍壮观瞻的国门地位,一直领秀京师诸门。
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加强京师防御,在京师各城门外添建箭楼,正阳门箭楼也是此时建成,是九门箭楼中最高大的。此箭楼为京城内城九门中唯一在箭楼开设门洞的城门,以专供帝王龙车凤辇通行。箭楼上下四层,东、南、西三面墙及两檐间共有94个箭窗。门设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具有防御功能。
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座巨大的瓮城,又称月城。瓮城为东西宽108米,南北深85米的小广场,与箭楼共同组成了前门正门的重要屏障。瓮城内城楼前有两座坐北朝南的小庙,始建于明代。当时内城九门瓮城修建后 ,均在瓮城中建有小庙,只是正阳门瓮城内建有两座,其他瓮城只有一座。
1900年,八国联军用炮火击毁了正阳门城楼、箭楼。1902年1月慈禧“西巡”回銮时,正阳门箭楼、城墙损毁,只留残败的城台基。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回来,照例也要从前门进入皇宫。无奈之下,迎驾的官员们想到搭建彩牌楼的应急办法,能工巧匠在正阳门的残基上搭建席棚,按照正阳门城楼的样式,用五色绸缎绫罗包裹,生搭起一座“彩绸正阳门”,使人哭笑不得。现存正阳门为1906年重建,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
1906年重建时,参照崇文门城楼修建了正阳门城楼,重修了箭楼。1915年为缓解正阳门外交通,拆除了瓮城,由德国建筑师罗思凯格尔设计了箭楼平台上的汉白玉栏杆和突出的眺台,在箭窗上修建了白色弧形华盖。这次改建,使中国古老的建筑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构思,标志着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儒家思想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发生了改变。如今的箭楼是改建后的样子。
2
历经战火的正阳门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前门成为宫城之南最后的保护屏障。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也常发生在这里。
明初,朱元璋去世后,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争皇位。双方曾在丽正门展开殊死搏杀。南军(建文帝的军队)对丽正门发起强攻,城内守军拼死抵御,连城中的妇女也走上城头,帮助守军抗击。交战时,箭矢砖石纷纷掷下,打退南军一次次进攻。战争最终以南军失败告终,朱棣推翻建文帝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明成祖永乐皇帝。
明代中期,漠北瓦剌部族对明王朝构成威胁。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大败,英宗被俘,此次战争史称“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军乘势南下,北京遭受空前危机。大敌当前,兵部尚书于谦力斥南迁之议,主张誓死保卫京师。他辅立英宗之弟朱祁钰继承皇位以安人心,一面调集兵马物资准备御敌。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一日瓦剌军大举入侵京师。于谦指挥二十二万人列阵于九门之外,抵御强敌。其中都指挥李瑞带军镇守正阳门。十一日,瓦剌军兵至北京城下,双方主要交战地是西直门、德胜门与中都旧城的彰义门之外。经过五天大战,瓦剌军惨败,仓皇撤逃。于谦也成为北京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建于明末的观音庙是正阳门瓮城内一处佛教建筑,崇祯皇帝在此演绎了一出闹剧。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统领八总兵,十三万人马与清军在松山(今东北锦州南)展开会战,结果大败而归。翌年洪承畴被清军俘获,后降清。消息传到北京,朝中大臣向崇祯伪奏洪承畴战死疆场。崇祯听到这个假消息后,忍不住失声痛哭,决定给洪承畴极高的礼遇。为纪念所谓为国捐躯的洪承畴,崇祯亲自到前门瓮城内西侧的关帝庙致祭,还在瓮城的东侧修建了一座祠堂以奉祀,堂内对联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洪承畴降清之事大白后,祭祀活动才罢休,祠堂也被改为观音庙。
前门与箭楼两楼南北对峙,两楼东西有半月形的城墙围合,形成城楼与箭楼相连的瓮城,三者组成独特的城门建筑体系,成为京城正门的重要屏障。战时箭楼射击、投掷抗敌;城楼悬灯示警,禀报外城战况。城楼上如悬一盏灯,表示敌近城下,悬两盏灯表示战斗激烈,悬三盏灯表示城将失守。1644年3月李自成攻进广安门时,前门楼上挂三盏灯报急,崇祯帝得知禀报,便带领太监王承恩急出宫门,自尽于万岁山(今景山)东麓寿皇亭的槐树下。
3前门与民间信仰
关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受历代帝王推崇,明清两代尤甚,被封为关帝圣君。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内,关帝庙建有百座,其中以正阳门瓮城内西侧的关帝庙最大。明清两朝皇帝每出入正阳门都下马,亲自祭祀关帝,以求关帝显圣,国泰民安。由于皇帝给予的特殊待遇,使得前门关帝庙香火最盛。
正阳门关帝庙内有三宝:一是栩栩如生的关羽画像;二是刀锋寒冽的三口大刀;三是洁白如玉的白石马。据传,三口大刀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在前门打磨厂街的三元刀铺定制,三口大刀分别重80斤、120斤和400斤。每年旧历五月初九由三元刀铺派专人来此磨刀致祭。还有传说,白石马是明成祖朱棣北征时遇见的神马。当北征大军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时,雾霭中军士们看见关帝骑着白马在前面引路。后来人们在关帝庙前立白石马祭祀。还有一个传说,正阳门前的白石马与后门桥下的褐色石鼠是构成北京城子午线(中轴线)的标记。石马与石鼠是子午线的两端。中国十二生肖中有子鼠、午马。中午12点,中国古代记为子午时刻,这时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正好是在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上,也称子午线。白石马大约在清末民初丢失。
清代桑灵的《字触补》曾记载:清代重臣张廷玉年纪已大尚无子,他到正阳门关帝庙求子。晚间,梦见关帝圣君将一根没有枝叶的竹竿给他。醒来,他认为所梦不祥,请人解梦,解梦人告诉他将得两个儿子。因为关帝给的是孤竹,历史上的孤竹君有伯夷、叔齐两个儿子。竹子破开,也是两个人丁。后张廷玉果然得两子。关羽成了民间无所不能的神了。老北京民谚有“灵签第一推关帝,更去前门洞里求”,是说正阳门关帝庙的签最灵验。清末民初,每天正阳门关帝庙门打开,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进香的客人,问签的摊位竟达100多个,可见当时“洞里求”的盛况。
正阳门屡次修缮中,曾出现过一次著名的豆腐渣工程,这与和珅有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阳门外不慎失火,殃及正阳门,箭楼被大火焚毁。乾隆十分在意此事,和珅连同大学士英廉联名上奏重建正阳门箭楼。和珅的发妻是英廉的孙女,和珅的发迹得意于英廉的提携。和珅时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乾隆召令重修正阳门箭楼,要求将原木质结构的箭楼改用砖石新建,并任命和珅为工程的总管大臣,英廉为工程总督办。新建好的正阳门雄伟壮丽,箭楼威武庄重,皇帝满意,和珅和英廉很得意,他们既博得了皇帝的赞许,又捞得了钱财。但没过两个月,新建的箭楼出现了裂缝,英廉大惊失色,向皇帝请罪。和珅恳请圣上准许自己与英廉及工程监督等官员分别补偿。乾隆下令郎中德龄、员外郎喜顺、长兴都予以革职留任。大学士英廉降三级留任查看。再次重修款项一半由国库开销,其余一半由英廉赔十分之七,监督等官员赔十分之三。乾隆认为和珅当时随自己在热河,并没有在京监修工程,所以和珅奏请的处罚,一概加恩宽免,令满朝哗然。
4 失而复得的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南面三座城门中正中的一座,与正阳门遥遥相望。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由于永定门的修建,将北京的中轴线南端从正阳门又向南延伸到永定门。永定门成为从南面进北京的第一道大门,也成为北京中轴线的起点。
清乾隆皇帝对永定门的地位十分重视,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决定重建永定门,并颁诏要求提高永定门的规制。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楼阁连城台通高26米,是城南最突出的建筑,同时在瓮城前增建箭楼。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永定门城墙遭到破坏。联军士兵在城楼以西拆毁一段城墙,将铁路从马家堡东站延伸入城内,这是北京城墙第一次被扒开豁口。
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当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有人强调北京古城的设计是“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在这种思潮下,从1950年始,永定门瓮城城墙被陆续拆除,1957年又以妨碍交通为名将城楼与箭楼全部拆除。
时光过去350多年,2003年在复建永定门城楼时,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下,竟然发现了遗失已久的“永定门”石匾,永定门匾额失而复现。这块历尽沧桑的石匾额,藏入博物馆,仿照制作的匾额,则镶嵌在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上。
5 神奇的天坛
进入永定门后,在中轴线上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北面,而在大道两旁,对称的有两组庞大的建筑群。东面的是天坛,西面的是先农坛,都是我国古代宏伟的祭坛建筑。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它是明清两朝祭天、祈谷、求雨的场所。明清两代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654次祭祀大典。
天坛有内外两层坛墙,都是北圆南方,象征着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即“天圆地方”。内坛的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由南至北为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
圜丘坛用于祭天。圜丘坛是一座圆形石坛。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天是圆的,又因为天是凌空的,所以坛上不建任何房屋,以便对空而祭。中国古代将奇数称为阳数,偶数称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因而祭天的圜丘坛内都是用阳数。
比如坛为三层,又因为9是最大的阳数,所以用9象征天的至大至高。圜丘坛整座建筑中充满了9与9的倍数。比如每层坛都是9级台阶,在最高层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石,名天心石。它的周围铺9块石板,形成第一层环行。第二环铺2乘以9,共18块石板,依次类推,至第9环为81块石板。中层坛面从第10环的90块至18环的162块。下层坛面从19环的171块至27环的243块,总计3层共有378个9,总计3402块石板。
在圜丘坛的北面是皇穹宇。它是一座单檐蓝色琉璃瓦的圆形殿堂。殿内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的牌位。皇穹宇殿内有8根大柱支撑,没有一根横梁。地面上在中心石周围也是环形石环绕,但每环不是九环,而是8及8的倍数。为什么呢?这里8代表8维,即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
天坛的建筑不仅充满了神秘的象征意义,还充分利用了声学原理,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在圜丘坛的天心石上说话,可以听到响亮的回声,声音清晰洪亮。皇帝站在这里祭祀时,感到自己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庭,与上天感应。实际是回音原理。
在皇穹宇,声学原理运用得更为充分。皇穹宇外是一圈圆形围墙,一个人站在墙内对墙说话,站另一端的人可以清晰听到。这是因为此墙磨砖对缝,异常光滑,声音可在墙上连续反射,清晰传递。在皇穹宇殿外有一条石板甬道。人站在第一块石板上说话可听到一声回音,在第二块可听到两声回音,第三块听到三声回音,此石称三音石。
祈年殿高9丈9尺9分,合公制33.3米。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覆盖着深蓝色琉璃瓦,象征“天”。祈年殿既高大宏伟,又精致秀丽,比例匀称,被称为最美的中国建筑。大殿全部为木结构,由28根大柱支撑着殿顶的重量。28根巨柱分为三圈,象征着天象。中间的四根最为高大,象征一年四季。中圈12根,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圈相加24根,象征24节气,而总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
6
传统农耕社会的象征
先农坛
先农坛在永定门大街路西,与天坛隔路相望,亦名山川坛,是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诸神共聚一处的坛庙建筑群。先农坛的建筑是明清两代逐渐修建的,它是北京城仅次于天坛的一处大型坛庙建筑群。先农坛外有两道北园南方的坛墙围绕,坛内古树参天,庄重肃穆。
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逐渐没落,先农坛日趋凋敝。民国时,该处归属于内政部,由于经费拮据,拆除了外坛墙,树木地皮被标价变卖,坛北部被辟为市场,成为天桥市场的一部分。坛南部一度以城南公园的名称对外开放。
1934年,当时北平市长袁良在先农坛西部,约在今陶然亭游泳池的位置筹建体育专科学校,成为北京第一所培养体育人才的学校。同年,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决定于1937年由北平市承办,但当时北平没有一座像样的公共体育场,经勘察后决定在先农坛东部修建体育场。体育场的修建一波三折,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才基本完工。日伪时期,体育场除举办过几场小型运动会外,每当日军侵占了我国的某城市后,这里就成为召开所谓“庆祝大会”的场所。抗战胜利后,体育场的大部分变为兵营。1949年7月5日晚,北平市3万多人在先农坛体育场举办盛大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均出席了大会。1949年7月,始成立于1937年的干部子弟小学育才小学随党中央迁入北京,进驻先农坛后一直在坛内办学。
现先农坛内古建筑主要有太岁殿、观耕台等。太岁殿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祭祀太岁的建筑。太岁是民间传说中的值岁之神,主宰一年的农时地利。民国期间改为忠烈祠,祭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现为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 先农坛在太岁殿西南,先农即神农;观耕台在先农坛东,明嘉靖年间始建为木结构,清乾隆年间改为砖石结构,台南有耕田1.3亩,为皇帝亲耕之处。每年农历三月,皇帝率众官亲祭先农坛后,到具服殿更衣,换下礼服,到田躬耕,亲自扶犁,执鞭走在平畴之上,皇帝象征性亲耕后,走上观耕台,观看王公九卿门从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