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瓦朱甍,烨然绚彩,斗角璇题,突然凌空。”在古城宣化,有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高大古楼,这座宏伟楼阁就是被人们誉为“第二黄鹤楼”的宣化清远楼。
清远楼,上悬万斤铜钟,钟声悠扬洪亮,可远传40余里,故亦称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全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七十二脊的建筑。楼建在高8米、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拱券门洞,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遥遥相对,并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该楼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严谨,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品,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清远楼下,抬头仰视清远楼可以看见楼顶层四面檐下有四块巨匾,南为清远楼,北为声通天籁,东为耸峙岩疆,西为震靖边氛。顺着西边小券门的一节节青石台阶登上清远楼,便可一览古城四周的美景。一阵微风拂过,风铃叮当,沙燕旋绕齐鸣,笼罩在晨光夕阳余辉下的清远楼,好似一幅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之图画。
细看楼阁,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楼檐是由堪称工艺品的梁、柱以“升”字形支撑,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阁有开间房五间,三间进深房,四周设一环形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楼内中央悬挂“宣府镇城钟”,铸造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用于昔日报时。源于民间传说,钟声敲响三下,便可祈福,一声平安幸福,二声吉祥如意,三声通达亨顺。
推开东、西方向的栅栏走进楼下券洞内,可以看到保留至今的两道500年前交织着的铁轮车辙,深处竟达30厘米,券洞顶上还有八瓣莲花图藻井。从这些印记中,仿佛再次看到了当年宣化车辚辚、马萧萧,鞭声盈耳、市景繁茂之景象。
清远楼从始建年算起,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皇帝曾于北巡路过宣化府时,投白银10万两修葺之后焕然一新,但抗战时期清远楼再次被破坏,虽未濒临倒塌的危险,但也是疮痍满目了。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多次加以维修,抢救这历史建筑文物。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檐翘角宏宇轩昂,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这一文物古迹再次恢复了青春,我们看到清远楼依然“耸峙岩疆”。
清远楼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从诞生,历经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不仅见证了宣化百年历史,也见证了宣化络绎不绝的商道贸易,更记载着宣化川流不息的繁华,将宣化的变迁都珍藏在它的记忆里。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清远路与钟楼大街交叉口西南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