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风景区——世界遗产 5A景区 文物保护单位

  • 2022-03-20 22:54:40
  • 饮食吃喝玩乐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坐落在北京西郊,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北京颐和园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血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展示出中国造园艺术的精华。

介绍攻略 

景区景点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昆明湖 

昆明湖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约占全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仁寿殿 

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召见改良派康有为,揭开可维新变法的序幕。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谐趣园 

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苏州街 

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排云殿佛香阁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推荐路线

东宫门入园 

线路一: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约1.5小时) 

线路二: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乐寿堂——长廊——排云殿——苏州街。(约2小时) 

线路三: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约2.5小时) 

北宫门入园 

线路一: 

北宫门——苏州街——澹城关——排云殿——长廊。(约1.5小时) 

线路二: 

北宫门——苏州街——澹城关——长廊——排云殿——乐寿堂——宜芸馆——玉澜堂——德和园——仁寿殿。(约2小时行程) 

线路三: 

北宫门——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宜芸馆——玉澜堂——德和园——仁寿殿。(约2.5小时行程) 

新建宫门入园 

线路一: 

新建宫门——铜牛——文昌阁——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约1.5小时) 

线路二: 

新建宫门——铜牛——文昌阁——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约2小时) 

线路三: 

新建宫门——铜牛——文昌阁——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约2.5小时) 

不同季节特色

春季 

春天的颐和园里有玉兰、二月兰、紫花地丁、迎春花、腊梅、山桃花、香荚蒾等,花期大都在3月到5月,各色花卉的赏花地点也略有不同。4月初凋谢,西堤沿岸、凤凰墩、耕织图、万寿山后山及后溪河地区是颐和园山桃花集中盛开的地方。5月是赏牡丹的好时节,万寿山佛香阁前山脚下的国花台、仁寿殿南北两侧的国花台,都可赏牡丹花。最佳旅游方式是乘坐游船从昆明湖视角欣赏“颐和春色”,泛舟湖上,微风拂面,从湖面观赏桃红柳绿,远眺佛香阁,别有一番意趣。每年春季,许多游客来到颐和园踏青、赏花、游玩,享受春日阳光。 

夏季 

夏观荷花盛开,这不,又是一年荷花开,颐和园荷塘里的荷花又将亭亭如盖矣。每年的6月到8月都是颐和园荷花盛开的季节,颐和园里最美、面积最大的荷塘自然是位于西堤西边的水域中。站在西堤上,目光向西望去,可以看到碧叶连天,风动荷花飘的胜景。从昆明湖西岸到西堤一带,仿佛成为了荷花的世界,碧波荡漾,万绿流翠。 

秋季 

秋天的颐和园美不胜收,是令京城之人无数迷恋的金秋赏桂的好去处。“颐和秋韵”是颐和园结合园林文化与桂花文化打造而成的一项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成为北京市金秋期间旅游项目的知名品牌。黄黄的柳叶泛着金光,芦花、残荷仿佛有了生机,万寿山在秋叶的掩映下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冬季 

进入冬季,颐和园昆明湖部分角落开始结冰,夕阳西下之时,冰冷的冰面与远处暖暖的夕阳交织在一起,万寿山一片皑皑白雪覆盖,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冷暖画卷。很多人在冰面上玩耍。除了昆明湖,冬日的颐和园还有一胜景,就是冬至前后,阳光斜照,会穿过十七孔桥的桥孔。每年的冬至前后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去拍照,落日余晖慢撒金光,桥洞奇观红彤彤的——金光穿洞。 

景区介绍

历史文化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交通 

东宫门: 

1、地铁线路:4号线西苑站 

2、公交线路:330、331、332、346、584、594、375、563、508、579、303、584、夜8路 

暂无停车场 

北宫门: 

1、地铁线路:4号线北宫门站 

2、公交线路:330、331、332、346、584、594、375、563、508、579、303、观光3线 

有停车场 

新建宫门: 

公交线路:374、74、437、952路 

暂无地铁、停车场 

南如意门: 

公交线路:374、74、437、952路 

有停车场,暂无地铁 

颐和园西门: 

公交线路:469、539路 

有停车场,暂无地铁 

北如意门: 

暂无公交、地铁、停车场 

门票/开放/游玩时间

景区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静园时间为20:00 

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7:00-17:00,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静园时间为19:00。 

停止售票后即不得再入园,请游客按时离园。 

门票信息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 

颐和园联票:60元/张(旺季)50元/张(淡季) 

园中园:德和园5元/张;文昌院20元/张;佛香阁10元/张;苏州街10元/张 

路线 

起点一: 

东宫门──仁寿殿──知春亭──东堤──绣漪桥──畅观堂并西门──西堤西侧环湖路──半壁桥──石舫──长廊──乐寿堂──仁寿殿──终点东宫门(总长6962延米) 

起点二: 

东宫门──仁寿殿──乐寿堂──长廊──石舫──宿云檐城关──后山中御路经丁香院、松堂、澹宁堂──谐趣园──德和园东夹道──仁寿殿──终点东宫门(总长2565延米) 

景区饮食 

颐和园内共有三个快餐亭,分别位于知春亭、排云殿东九间和石丈亭处,主要经营有饭菜、面食类,例如听鹂馆、知春亭餐厅、东九间快餐厅、文昌阁加加游、松堂快餐厅等。 

听鹂馆 

是颐和园内十三处主要建筑之一,为著名的正宗宫廷风味饭庄。宴席上经典的宫廷菜肴有宫门奉鱼、红娘自配、生片鱼锅、宫廷面点、宫廷小吃、圆梦烧饼等。听鹂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药膳厅等6个餐厅和古建戏台,可同时容纳400人用餐,是商务宴请、家庭聚会和各种类型活动的理想场所。

  • 编辑:兰丽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