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历史文化深厚,具有古人类文化、皇家陵寝文化、宗教文化、远古地质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是全市各乡镇当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大镇。小编自今天起,将在今后一个时期以“文化周口店”为主题,一一介绍给您。本期首先介绍世界著名的“北京人遗址”,供您分享。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 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作为古人类遗址的重要代表,周口店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人类生存历史,是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科研价值最大、产出成果最多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而国际学术界对周口店地位的挑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西方学者对以往诸多研究结论的否定。
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观点认为,周口店根本不是古人类的家园,反而是他们的“死亡陷阱”。在很多时候,所谓的“猿人洞”其实是鬣狗之家,猿人的骨骼很多是被鬣狗、洞熊等拖入洞中的。北京猿人不仅不是周口店的“主人”,相反是这里的“猎物”。
还有西方学者质疑北京猿人的用火能力,认为遗址所谓的有控制地用火的证据不足,经燃烧的材料是被水流冲入洞内的。被当做灰烬的堆积,也可能是有机质自燃或氧化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周口店最早发现的地点是第6地点,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18年发现的。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发现了周口店第l地点,同年发现了周口店第2地点。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遗址开始发掘,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参加发掘工作,并发现了周口店第3和第4地点,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也是新地点的发现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5、7、8地点,找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同年将已发现的地点,以“北京人”遗址为第1地点,其余的依序编号及至第9地点。在20号地点以前,包括山顶洞,或为裴文中领导下或为贾兰坡领导下发现的。第20至24地点是在贾兰坡领导下找到的。
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击法,生产出长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见长度为20—40毫米;工具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
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七七事变后,周口店被日军占领,发掘人员被杀,裴文中和贾兰坡的办公室被捣毁,发掘工作终止。抗日战争时期,已发掘出的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存放于美国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中美双方计划将其转运美国,以防其落入日本手中。途中头盖骨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又对周口店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灰烬堆积层,证明北京人已会用火。1953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附近建成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由步达生负责野外工作和人类化石研究。1927年发现了一颗保存很好的人类下臼齿化石,步达生经过仔细的研究,提议给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类一个古生物学的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葛利普教授将之命名为“北京人”,这个通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东西长140米,南北宽最宽处40米,西部最窄处2米,高度4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9°41′,东经115°51′。从大约50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陆续生活了20万年至40万年,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
为加强北京人遗址保护,拓展遗址发展空间,新千年后,新建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该馆位于周口店遗址南侧约500米,是展示遗址深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8000余平方米,粗粝、刚毅的建筑外观源于“北京人”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石器。馆藏文物7000多件,展出文物1000多件。博物馆设有临时展览、基本陈列和4D影院,涵盖了科普互动展项、模拟场景、纪念品销售、公共服务等内容。周口店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2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8年、2010年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