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千年时光,历经岁月沧桑,管他春秋与冬夏,藏在深处人不识。
此千年洞穴,名为孔水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是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地区的巨大溶洞,原名“水帘洞“(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想到了齐天大圣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因唐宣宗年间有一位比丘号溪的老人在此创建万佛堂,遂改称“万佛堂孔水洞”。
万佛堂孔水洞,从隋唐开始历经多朝,都是京西一带有名的佛寺圣地,其寺院平面布局,规模范围,现难以考察,现存的佛堂塔刹等,是历史留存下来的一些遗迹,1979年8月,这里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孔水洞原是一个喀斯特自然洞穴。通过被损坏了的石门,顿时一个高大的岩洞呈现在眼前,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大洞高约数丈,宽约20米,北壁有能容一人出入的小洞,与大洞相通。洞内水面平静,寒气逼人,有时湿气凝成的水珠滴落在水面上,形成回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古代传说的洞内有“人语丝竹”之声,想来就是指这种水滴成音的现象。
在孔水洞券洞的尽头石壁有两个雕有佛像的小龛,两个小龛之下凹进的岩壁上,有隋大业十年的刻经和金大定二十年的题记。
左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左雕骑牛大自在天(摩须首罗天)二个,龛呈眉拱形,高1米多。中间坐佛面形长圆,高肉髻,颈部稍长。结跏跌座,座正面中部雕宝瓶,下有三蹲卧石狮,佛旁二菩萨立象,身材修长,手持掌形物。
右龛内雕一菩萨,脸部丰满,左臂下垂,手搭至左膝上。头后有楣拱形圆光,身后有火焰纹组成的背光。左小腿盘曲而坐,依稀可见雕刻的衣纹,座下部雕覆莲纹台基,正面影刻持曲颈琵琶乐人。
孔水洞更大的意义在于,根据考察发现孔水洞石壁上面的雕刻,和白带山雷音洞内的雕刻是一样的,像是出于同一人之手。只是因为低湿无发展前途,雷音洞山高景秀而发展,导致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孔水洞,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洞壁还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关于孔水洞的记载,初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十二·圣水》载:“圣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经大防岭下,岭之东首山崖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探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迳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暖,春秋有白鱼出入,数日而返。人有采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所谓大防岭下的石穴就是孔水洞,只是当时尚无孔水洞之称。
在隋·郎蔚之的《隋州郡图经》中,记载说:“在良乡有石穴,东北洞开,春秋有白鱼,珍美非常味”,又说“防山上有仙人玉堂。”于是,孔水洞变成了“仙人玉堂,”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神仙气氛。而所谓“仙人”,是指在孔水洞内石壁上雕造的佛像。
唐代胡詹记所载篝火探洞传说时即称探洞者“但见仙鼠昼飞,赧鳞时现。”
明代刘侗编撰的《帝京景物略》又进一步想象说:“孔水洞时有白龙出,辄化为鱼。开元间旱,每遣使投玉壁。金太和中,忽桃花流出,瓣如当五钱”。于是,“白鱼”化为“白龙”,孔水洞也被称之“龙泉”,是幽州地区著名的祈雨之所。
《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唐玄宗时天雨不节,民祈于是,莫不应征尔。”《大房山投龙壁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曾遣吕慎盈三次来孔水洞投下金龙和玉壁祈雨。
清代《燕山从录》则称,“人往往闻丝竹之...泰和中,有桃花流出,其瓣径二寸”。
《狮山掌录》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尝有人秉火探之,隐隐闻作乐声,怯而返。金泰和中,忽见桃花流出。”
经世俗演绎,文人渲染,源于《水经注》的千载传说终于成了神话。明清时期,以古人篝火探洞的神话传说为背景,“孔水仙舟”成为房山八景之一。
清徐梦陈《孔水洞》诗:东北分天脊,燕山奥室幽。大房传古洞,孔水泛仙舟。闻说桃花瓣,严冬径寸浮。缤纷飘两岸,荡漾在中流。坞叟乘槎访,渔翁纵苇求。沓然尘世异,别有洞天悠。
这座经历了千年的古迹,缘来缘往,演绎着人生,追逐历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寻觅历史 重逢古迹挖掘乡土 留存记忆。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