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绝-传承500多年的壁画
承恩寺内现存的文物当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壁画了而在天王殿内,至今仍保存着六幅明代壁画这也是承恩寺五绝之首。
这些壁画总面积约42平方米,其中,殿内东西墙上,分别绘着青、白、黄、绿四条,硕大威猛的彩龙,这四条龙身姿灵动,顾盼神飞,龙爪虚张,盘旋在云天之中,看上去威武生动,气势非凡,北墙大门两侧,绘的则是放生题材的图,更加珍贵,因为它们画得不是一般寺院常见的神佛题材,而是凡人放生的故事。
两幅壁画各高两米左右,长约四米,其中一幅表述的是将鱼虾放生于河,另一幅是将禽鸟放飞于天的情景,因为这样的壁画甚少见到,所以人文价值非常高,不过很可惜的一点是,当前,天王殿内的壁画暂不开放,大家只能到大雄宝殿内欣赏白描版壁画。
第二绝-建在寺院四角的碉楼
承恩寺的建筑中有一个比较少见的特征那就是建在寺院四周的四座石砌碉楼,这种格局在明清时期其实是甚少见到的也是北京寺庙群中极为罕见的建筑奇景,所以,算是一绝。这四座古碉楼每座都方方正正的约10米高,为两层楼,层之间原有隔板,墙上筑有石窗关于此建筑,有人说它是用来做瞭望台的用以监视熙熙攘攘、往来于京西古道之上的官民也有人说碉楼不是为特务建的但特务用它做什么,也说不清楚,还有人说寺内有地下密室,且通过地道与碉楼相通,说法真真假假,真相到底是什么现在已无从得知了。
第三绝-上了房的钟鼓楼
除了碉楼,承恩寺还有一个奇特的布局,也是京城各寺庙所无,那便是钟鼓二楼,晨敲钟暮击鼓,乃是寺庙惯例,可承恩寺却把钟鼓楼建在了屋顶,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倒转角房,房上建的便是钟楼和鼓楼,本该在院落里的钟鼓楼却建在了屋顶,本该建钟鼓楼的地方却建了碉楼,这样的安排,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实在是太让人好奇了,可惜小编也没有找到太多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
第四绝-极为罕见的人字柏
在承恩寺中轴线的最北端,两座碉楼之间就能看到此寺的第四绝——人字柏,“人字柏”顾名思义,因其树形似人字,而得名“人字柏”,据悉,人字柏是把幼柏的根部劈开后种下,成活率极低,全国也只有故宫、中南海等,几处地方拥有这种奇树。
有一种说法是人字柏有天人合一,皇家吉祥之意,所以,古代皇家宫苑中更喜欢种植此树,换个角度想,如果说法是真的这也间接说明了承恩寺与皇室是有着紧密的关系的。
除了“人字柏”承恩寺内还种有许多奇树来此,记得要看一看。像是“护法松”就不能错过
承恩寺有十棵护法松,按照周易卦象分布对内聚气,对外驱煞又因承恩寺重修后500多年不对外开放故寺内的灵气也没有外泄有缘人皆可感受灵气。
第五绝-山门外的上下马石
虽然承恩寺对香客是谢绝入内的但因隶属皇家,所以,这里经常会迎来达官贵人,甚至是皇帝亲王,据史料记录,明朝万历皇帝,游览京西时,就曾在寺里居住,他们或他们的随从大多都骑着高头大马前来,因此,山门殿外,专门备有两块上下马石,这在寻常寺院可是没有的哦。
其实,关于承恩寺的历史与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民国时期,除了给张作霖做过军用仓库,承恩寺还当过监狱,再比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它曾是街对面北京市第九中学的教师与学生宿舍,而后又成为“石景山中学”等等,不过更多时候,它仍旧是寺院,神秘而独特……现在,作为燕京八绝博物馆的所在地,承恩寺又以全然不同的风貌来面对世人,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它,了解它。
开馆试运营时间:即日起-6月30日(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7月12日起正式开馆,来宾可预约购票参观
门票:80元/人含讲解(开馆试运营期间免费)
咨询电话:010-68611900,咨询服务时间:工作日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