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成就了白朴的元曲生涯,在元曲四大家中地位显赫。因此,元曲博物馆为他特辟一个独立展厅。书房内,手提羊毫的白朴,双眉微蹙,似在构思。他的神态超然淡远,有一种敢于担当的自信;他的气质虽清风傲骨,却又不乏平实。
白朴生于金末,长于乱世。蒙古军攻破汴京后,他北渡避难迁居真定,50岁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真定度过的,主要从事杂剧创作,也写过不少词、曲。白朴的杂剧,火爆了瓦市勾栏,铸就了元曲巅峰,形成了以白朴为代表的真定元杂剧作家群。在白朴和一批聚集在真定的杂剧作家的努力吟唱中,真定崛起为元初杂剧兴盛的中心之一。
元代的真定极其繁华。《马可·波罗游记》曾夸耀此地是一座“贵城”,几乎可以与南宋杭州并驾齐驱。“豪商大贾并集于此”,一派歌舞升平的城市盛景。一场又一场狂欢火爆的民间歌舞,一个又一个万众欢腾的岁时节日,点燃了白朴的艺术才华,滋养了其民间传统文化根基,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井色彩及生动通俗之美。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白朴的《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这首《井底引银瓶》。白诗记述了一出婚姻悲剧: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在 “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位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却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在他笔下,女主人公李千金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白朴的《墙头马上》虽然篇幅不长,只有四折,却完整而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既美好却又有些许波澜的爱情喜剧。这出戏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一起,被誉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又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
为了还原当年的演出环境,元曲博物馆微缩了一幕勾栏瓦肆景观。但见人头攒动的戏台外,戏报上写着:“夜场开厢《墙头马上》”——这一细节,堪称完美!当时,白朴的杂剧,在民间广受欢迎,火爆了大小舞台。他与关汉卿同时登上元代曲坛,双水并流,两峰对峙,各成一派。虽然,元曲博物馆不是白朴纪念馆,却彰显了他的文化成就,由此以点带面地印证了古城正定在元曲创作上的巨大贡献。
“一座城市的文明,如果仅靠几处古建筑,那将是枯燥的,但如果能结合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遗存,挖掘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并将其打造成一张文化标签,对这座城市长远发展将意义深远”——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梁勇先生如是说,我想这应该就是正定县打造元曲博物馆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