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清朝入关以前,已经在关外营建了3座皇帝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这三座陵寝规制各异,说明当时并无定制。入关以后营建的陵寝,基本因袭了明陵规制。清东陵各座陵寝的序列组织都严格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要“遵照典礼之规制”,又要“配合山川之胜势”。
自顺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为三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供谒陵者更换衣服、临时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焚烧纸、锞的场所)、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做祭品的厨房)、南北神库(储存物品的库房)、省牲亭(宰杀牛羊的场所),环以围墙,坐东朝西。围墙外建井亭。三个区的所有带屋顶的建筑(包括墙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覆顶(包括墙顶)。其中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楼和省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服殿、隆恩门、配殿、燎炉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朝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神厨、神库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陵寝门为琉璃花门;井亭为盝顶建筑;班房为单檐卷棚顶建筑。
入关第二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袭孝陵规制,宫殿区和神厨库区与孝陵相同,惟神路区有较大改动:一、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不单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二、圣德神功碑亭改竖双碑,分书满汉碑文。三、石像生由18对缩减为5对。四、改龙凤门为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门(道光年间,为求划一,谕今将牌楼门也称龙凤门)。五、裁撤七孔桥、一孔桥。六、五孔桥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入关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承袭景陵规制,但稍有展拓。一是神路区的牌楼门以北增加一孔拱桥。二是石像生增至8对,比景陵多出3对。三是在陵寝门前增设三路一孔玉带桥。四是在三路三孔桥两侧对称地各增设一座三孔平桥。
入关第七帝咸丰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祖陵的规制,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桥、二柱门,将陵寝门前的玉带桥改为三座平便桥,将石像生改为5对。
入关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规制更为减缩,不仅未建石像生,连与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为割断统绪的孤陵。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皇后)的孝东陵,其布局为:神路区仅设一路三孔桥,宫殿区不设二柱门,其余则与皇帝陵相同。但由于当时制度尚不完备,在该陵内又埋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园寝的局面。
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规制极为特殊。一是神路区只设下马牌和神道碑亭,未设桥涵。二是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三座琉璃花门。三是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四是隆恩殿为清代建筑等级最高的重檐庑顶。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是清王朝营建的最后两座皇后陵,其规制基本参照孝东陵,但又有所区别。一是在神路区增建了下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桥两侧对称地增建了平桥;二是陵内不再埋葬妃嫔。
清东陵建成的第一座妃园寝是景陵妃园寝,其布局只有宫殿区。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和平桥、东西厢房、东西班房、宫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建49个小宝顶。厢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顶。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覆顶。
景陵皇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妃园寝。乾隆皇帝出于对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的尊重和孝顺,拓展了规制。与景妃园寝相比,有以下三点不同:一是增加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二是享殿月台前设置了丹陛石。三是为两位皇贵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绿瓦单据歇山式的明楼,该园寝成为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是裕陵妃园寝。该园寝规制接近景陵皇贵妃园寝,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设丹陛石,园寝门开在享殿两侧的面阔墙上,有一座方城明楼,后院内建34座小宝顶。
定陵妃园寝和惠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营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园寝,它们的规制均与景陵妃园寝相同。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余皇帝陵寝则以孝陵为中轴线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依山势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
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石门镇六盘营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