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这些景点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 2021-03-15 13:33:07
  • 有旅游看天下

1、玉渊潭公园

玉渊潭,因水得名,辽金时称钓鱼台,元朝又名玉渊潭,清朝乾隆皇帝在此修建行宫。800多年来一直是北京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公园的历史可追溯到金代,当时此处为湖泽湿地,是金中都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金章宗完颜璟在此地修建钓鱼台,玉渊潭因而有了“钓鱼台”之名。元朝名相廉希宪在此修建“万柳堂”后,玉渊潭更是名噪一时,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清乾隆时期,为治理水患将玉渊潭疏浚成湖,确立了其在京城水系中防洪蓄洪的重要地位,同时仿照江南名园制式建造钓鱼台行宫,由此开启了玉渊潭皇家苑囿的历史。

1960年,北京市政府将玉渊潭正式定名为玉渊潭公园,现为市属历史名园、城市休闲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钓鱼台国宾馆、中华世纪坛相毗邻,面积132.38公顷,其中水上面积59.72公顷。全园分为樱花区、湿地区、运动休闲区和文化展示区4个区域,有樱花园、湿地园、万柳堂、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玉渊春秋等一批特色景区和园林建筑,是广大市民春赏樱,夏亲水,秋观叶,冬嬉雪的休闲游憩佳地。

园中最负盛名的是樱花园,是国内最大的樱花专类园之一。占地25公顷,栽有2千余株樱花,并形成了京城著名的“樱花八景”。每年四月,樱花盛开,如云似霞,伴随着樱花文化活动,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樱花风采,俨然已成为北京春季一张靓丽的名片。

2、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3、香山公园

地势崛峻,峰峦叠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各类树木26万余株,仅古树名木就达5800多株,约占北京城区的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8%,近年被有关部门测定为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鸟啼虫鸣,松鼠嬉闹于沟壑林间。这里春日繁花似锦、夏时凉爽宜人、冬来银妆素裹。特别是香山红叶最是闻名。每逢霜秋,遍山黄栌,如火如荼,瑰丽无比。词时游人倍增,曾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香山公园旅游服务设施齐全。上山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览索道(全长1400米,落差431米),松林餐厅、香山别墅是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住在这里,散步即可到达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向东数公里便是驰名中外的颐和园。往南还有八大处公园等旅游景区。

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这里有世纪伟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双清别墅;这里有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及孙中山衣冠冢。2012年10月经过世界名山协会批复,香山被批准加入世界名山。至此,香山成为世界第24座、中国第5座世界名山。

4、北京植物园

座落于西山脚下。于1956年开始建园,到现在已建成园林绿地200公顷。园内栽培露地木本植物15万余株、500余种;露地草本植物200余种;温室植物200余种。

植物园以展示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植物资源为主,兼顾部分华中、华南亚热带观赏植物,既有科学价值又有欣赏价值。按照"因地制宜、借势建园、突出植物造景"的原则,植物园已建成松柏区和十几个专类花园。各小园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有中国写意式的田园风光,有法国宫廷式的整齐严谨,也有英国风格的开阔舒展。

5、北京动物园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原来名为农事实验场、天然博物院、万牲园、西郊公园,是中国开放最早、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建园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北京动物园曾经繁殖和饲养了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例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现在共饲养各类野生动物490余种,近5000头只。该园现隶属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该园前身为“两园两寺”即乐善园和继园以及广善寺和惠安寺等处

6、北京中央电视塔

始建于1987年1月,1994年10月1日正式开放。东临秀美的玉渊潭和著名的钓鱼台,中央广播电视塔高386.5米,是一座多功能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中央电视塔由栈桥广场、退台环廊、塔基、塔座、塔身、塔楼和桅杆组成。塔的造型别致,祈年殿式的重檐形式塔座。从地面升高到210米处,筒径半径向外挑出10米,形成一宫灯形的塔楼。为了提高塔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中央电视塔采取的是混凝土整体浇注法,能达到抵抗九级地震的要求。中央广播电视塔的夜景照明也是一绝。在晚上,仰视中央电视塔,如同一个大灯笼一样挂在空中。

中央广播电视塔一、二层为东大厅登塔出入口、咖啡厅、贵宾厅和环廊。环廊可举办展览。一层东大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彩色花岗岩石雕壁画《山水云树》。长20米 宽8.7米 面积171.4平方米。根据《徐霞客游记》创作而成,描绘了中国最具特色的名山大川。 在11.8米的二层环廊面积400平方米,有世界各国高塔图片展和中央广播电影电视展。这里介绍了关于中央电视塔的各种知识。环廊常年举办科学知识、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

宫灯形的塔楼设有贵宾厅、旋转餐厅和露台。登塔至此,极目四望,北京风光尽收眼底。塔楼里有旋转餐厅和观光瞭望厅。十八层为旋转餐厅,十九层为室内观景厅,二十二层为露天瞭望平台,可俯瞰首都景色,中央电视塔的露天瞭望平台是世界高塔中最大的。二十三层为流云厅,高242米,专门接待团体娱乐、庆典活动。

中央电视塔上有北京最高的旋转餐厅和茶座。旋转餐厅,是名副其实的“京城最高食府”,主要经营中西式自助餐,坐行一周80分钟,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观赏京城立体全景,环视京城风貌。室内观景厅中有北京最高的空中邮局,可以寄出明信片并加盖上空中邮局和纪念章。

中央电视塔的露天瞭望平台是世界高塔中最大的,可以360度俯瞰北京城。并且有20倍可自动调节的望远镜免费提供给游人观看。紧靠平台围墙摆着一排白色的矮凳,这也是中央电视塔的人性化服务之一——这排矮凳是专门为孩子们设置的,可以让他们踩在上面,俯瞰风景。向远处望去,看到了高楼林立的城区,东南方向的长安街,西北面的颐和园,都一目了然。

7、紫竹院公园

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迤西。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名。全园占45.73公顷,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有三湖两岛一堤,它是一座幽篁百品,翠竿累万,以竹为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2006年7月1日起,紫竹院公园免费参观。

本园造景模山范水求其自然,掇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举目皆如画,四时景宜人。春风暖筱百花舒,夏霭轻舟翠盖浮,秋雨润芦枫叶艳,冬云瑞雪映松竹。中部青莲岛上有“八宜轩”、“竹韵景石”;明月岛上有“问月楼”、“箫声醉月”;西部有“跨海东征”、“紫竹垂钓”;南部有“澄碧山房”及儿童乐园;长河北部是独具江南园林特色的“筠石苑”,那里山势蜿蜒高低,水体聚散潆洄。植物配置精细,构筑轻巧。淡雅、清秀、幽静而别致。有“清凉罨秀”、“江南竹韵”、“竹深荷静”、“友贤山馆”、“绿云轩”、“斑竹麓”、“知弈庐”诸景。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