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四条77号,在2020年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文化艺术类项目。其所在的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里曾经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驻地,占地1023平方米,主体建筑于1940年左右建成,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基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完整结构。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在老北京人心里,这就是原汁原味的北京生活了。晴朗的午后,蔚蓝的天空,一群鸽子自由盘旋,清脆美妙的鸽哨声依然响起。骑着单车,悠然地在胡同中穿行,如此地放松,恰逢路过东四胡同博物馆,开着门,停下车,走进大门,一眼便望见大门内两侧的二八自行车,一辆是凤凰,一辆是永久,这些元素都承载着北京人的记忆……
门前停下脚步,见已有人开启拍照模式,在门前合影留念。排队等待进馆之余,欣赏着很有历史感的朱漆大门,上方挂着由王蒙题写的 “东四胡同博物馆”牌匾。跨过大门,古香古色的影壁便呈现在眼前,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标配”,在影壁的右侧是“胡同礼物”,里面琳琅满目的都是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很有特色,准备参观完博物馆后出来再逛逛这里。
博物馆的展陈空间是宜动、宜静的动静分区,分成了东四印象展区、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文化交流客厅、历史文化实物展区五个展区,以“文化会客厅”的形式呈现。博物馆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共有28间,这里说的28间并不是28间房,而是由屋内柱与柱的间距为计量单位形成的“一间”的叫法。据古建专家马炳坚说,“这个院落,门楼、影壁、垂花门、正房、倒座房、厢房等结构完整,较好地呈现了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在影壁的右侧,穿过“国风静巷”四字的月亮门,便进入第一进院,一眼便见油漆彩画一新的垂花门,这可是老北京四合院中一道非常有讲究并且最华丽的装饰门了。垂花门是在前院北侧正中四合院中轴线上的,以垂花门为中心将前院和内院区别开,与倒座房相对。通常,前院是用来会客的,内院则是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只有在两进以上的四合院才会设置此门,以区隔内外的两重院落,旧时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二门”便说的是垂花门。垂花门的一侧还有两行标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测可能是因为这个四合院的前身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地,保留了部分原始的风貌。门旁的石墩、水缸也给这老北京四合院增添了十足的韵味。
站在第一进院中的垂花门一侧“水中镜”旁打卡拍照,在镜子的折射下有一种现代艺术遇上古建筑的邂逅感。此处与院落中的垂花门、月亮门和倒座房自成一景,在空间上显得更为深邃,于是走进镜子的背后一探究竟。这个由巨大镜子组成的建筑就是时间回廊,走在“镜群”中,仿佛穿越到了历史的场景中。想象着,如果我们出生在一两百年之前,也许我们就是这街市中的一份子……
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大量的四合院传统建筑在逐渐消失,在北京庭园建筑中的“瓦片”,这个北京四合院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变成了历史建筑的符号。在时间回廊里,设计者运用屋瓦的意象,创作了“印象瓦舍”这个艺术空间,呼吁我们要重视保护传统文化,也表达了传承信仰和精神的重要性。
穿过时间回廊,走进瓦舍,见到了传统瓦舍与现代艺术装置的结合,伴随传统音乐优美的旋律,穿梭在一处处或古朴或晶莹剔透交织的空间,好似梦境。睁开眼便快速按动手机快门键,无须摆拍或者选择哪个角度,随手拍就会出大片,新拍照打卡地就此诞生,效果很有视觉冲击力。
穿过垂花门和印象瓦舍,再往里走,就进入了四合院的第二进院落了。第二进院的正房和两侧的厢房,都是展室,但庭院的装置再一次让我屏住呼吸,震撼感直逼脸颊。这里的空间布置了一个大规模的不锈钢公共艺术品——月影,与传统的胡同院落相呼应着,创造出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听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创意来自于中国古代重要的观测天象仪器——浑天仪。
在第二进院除了有安静唯美的“月影”,让人有种“万籁此都寂”的感受外,在这里还有鸟儿、花儿、鱼儿和石榴树的老北京的活态文化,深深吸一口如此新鲜凉爽的空气,继续探索这世间传统和现代的唯美。
跨入第三进院,也就是后院,正房、厢房主要用作多功能厅,用来作会议室、胡同图书馆和临展。在这个“后院”的镇院之宝便是一个球形艺术品,称之为“星天”。“星天”是以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知思维模式,反映天文学上的重要特征。
如果想要在 “星天”这里拍照打卡,日落前,趁着阳光明媚,透过古树、古建筑,加上超具现代感的“星天”,三点连成一线,就完美了!
东四胡同博物馆除了有印象瓦舍、月影、星天这些现代艺术品展示外,还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了历史上东四居民的衣食住行及东四胡同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特色,展现了老北京的各种情怀。在东四印象展区,就通过视频、文字等介绍了东四地区整体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串联起东四文化景点的东四文化探访路,以及老字号、老北京小吃、胡同的人文风景、北京声音、孩子们的胡同等板块。历史文化实物展区展示了胡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以及东四街道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清理出来的老物件等。在文化探访展区,以视频的形式,介绍了博物馆修缮的过程及东四地区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你可以带上耳机聆听老北京最纯正的声音,感受老北京的文化。
看遍了现代艺术品的展示后,我们再回归到胡同的传统文化,真正地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胡同,有着老北京别具特色的生活情调。它独特的建筑时空,蕴育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的背后,折射着老北京的性格,老北京的态度,老北京的生活哲学。
东四地区是北京最早的胡同区之一。“东四”一词源于这里曾经地标性质的四座牌楼,“紫禁城东边的四座牌楼地区”,慢慢便简称为“东四”。从元至清,这里居住着京城最显赫的皇亲国戚、朝臣商贾、学者伶人,渲染着北京自古至今的人文情怀,是老北京文化的精神家园和活态博物馆,是京城的“白菜心”。
东四胡同博物馆,这所以地名命名的博物馆,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四合院的规制布局,反映了北京人特有的居住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记载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观念,可谓胡同文化及北京人生活的缩影。2017年开始,东四胡同博物馆开始大范围整修。东四四条77号院,成为了展现胡同建筑之美以及文化之美的“胡同博物馆”。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北京人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相比于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胡同中人与人,家与家的距离更近。穿梭在老北京的胡同里,依旧能听到路旁老北京人扯着一口正宗的京腔互相问候:“吃了吗,您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变化,这些老北京的“声音”正慢慢消失,但也有一些仍在顽强地延续着。它们留住的不仅是老北京的腔调,更是每个人心里的念想。
走出博物馆感慨颇多,虽然东四胡同博物馆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韵味,但是真正的博物馆是胡同本身,逛一逛,走一走,也许会有不少惊奇的发现……(本文资料由东四胡同博物馆提供)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四条77号院。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周一、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闭馆)09:00-17:00(12:00-14:00休息,16:30后谢绝入场)。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5号线,东四站B口(东北口)出站;地铁6号线,东四站G西南口出站;或坐公交58路至东四路口东站下车,步行约700米即达。
游览时间:2-3小时,强烈推荐预留充足时间拍照。
拍照推荐:印象瓦舍、月影,星天。
电话:010-64027581
周边:北京隆福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