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最美街道究竟在哪儿?是东西长安街?还是平安大街?这还真不好讲,不过近两年来,一条南北贯通的美丽街道正在款款走来,她北起北二环内的雍和大街,南抵东四南大街,不久的将来,或许还会继续延伸,加入崇文门内、外大街。
东四南北大街
环境整治 提升亮相
经过近半年的修缮,2.74公里长的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主体工程于近日基本完工,并且与北侧的,已于一年前完成整治亮相的雍和大街连成一片,重现昔日“京韵风采、大市风貌”。
在推进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相关部门着力打造传统生活体验区和商业文创区,塑造“京韵、大市”的城市风貌,“修旧如旧”保留古都特色。玻璃窗花的老浴池......这些曾经东四大街上的老门面,如今添了新韵;这光鲜的背后,是相关部门拆除东四大街190处共9950平方米违建,同时拆除800余块违规广告牌匾,封堵整修“开墙打洞”59处共258平方米;
以及将大街两侧可视的各类杆体从660根消减至268根,箱体从707台消隐至24台,消减率分别为60%和97%的辛苦又精准的工作投入。于是,我们看到了昔日经典的东四大街在渐渐回归大众视野。
曾经的东四大街,就以商业繁荣以及大街两侧的胡同而闻名于世,如今整改后的大街步道充满了新鲜感,这里未来的商业活力值得期待;而另一方面,这条大街的胡同民居一直就堪称是京城的宜居垂范,小北这就带您一起来逛逛,这四九城内最显赫的胡同群落。“东富西贵”,是老北京的一句民谚,指的是旧京的内城格局,东城的大宅多,西城的府邸多,总之,都是富贵绝伦之地。而东城区的富贵,尤以东四大街这一段的胡同为甚。
史家胡同
帝都“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全长731米,西起东四南大街,东至朝阳门南小街,整条胡同内现存四合院80座,完整有规模的约30座,这两组数字,不知可否算作京城胡同之最?
如此之多的高门大宅,庭院深深,又怎少的了富贵人家,名人轶事呢?这里不但住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还有富可敌国的大财主,以及民国名流.......
史家胡同59号
史家小学 史可法宗祠 左翼宗学
在史家胡同西口与东四南大街相交之处,路口可谓是一派开阔。
而迎着路口处最显著的地标,便是位于59号的史家小学。记得在小北念书那会儿,这所小学还叫史家胡同小学,当时便是名校。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从何时起,校名改成了史家小学,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已成了京城最难进的小学之一了。而这所小学不仅时下风光,其历史更是辉煌!
这里最早曾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祠堂,而后在几乎有清一代,都是供八旗贵族子弟学习文化的大名鼎鼎的“左翼宗学”的一部分。而到了清末,这里成为了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都是从这儿中榜,得到出国留学的机会。而正因为胡适等人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史家小学是新文化运动这场教育革命与文化革新的起点。而在今天,史家小学拥有集团数字化系统、功能强大的能源系统、科技馆、体育馆、游泳馆、乒乓球馆、校史展厅、美术展厅、书法廊、工艺廊、音乐廊、下沉式广场、礼堂及各种专业教室;而在软实力上,史家小学依托全国首家小学生“阳光公益社”开展志愿者行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如培养了首批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几十名学生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学校艺术活动以北京市金帆舞蹈艺术团为龙头,在世界各地展示史家学生的风采。
史家胡同53号
史可法旧居 赛金花婆家 全国妇联
前文提到的抗清名将史可法,住过这里;
到了清末,传说这里还是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
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民国末年又成为范汉杰的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如今,这里是涉外宾馆:好园宾馆,大门上的牌匾还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
史家胡同51号
关键词
《大公报》办事处 章士钊故居
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还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
作为民国名士,章士钊一生传奇,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为陈独秀出庭辩护,也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又出任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
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51号院赠予章士钊,其实如今的51号院只有原先一半,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内务部街甲36号。住进51号院的那一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
当时章含之与丈夫洪君彦,还住在斜对面的报房胡同外交部宿舍,后来搬到51号院与章士钊先生同居,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洪晃。
史家胡同24号
关键词
“小姐书房” 胡同博物馆
如今是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地,而在民国时代,这里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凌叔华。出身书香世家,擅画和善文的凌叔华,其父凌福彭为光绪末年进士,曾拜缪素筠为师,受过辜鸿铭教育,幼时拜王竹林为师,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凌叔华听过周作人的课,朱光潜评过她的画,她的“小姐书房”云集了众多才子佳人,比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成名更早。
史家胡同20号
关键词
老人艺驻地
在布满平房、四合院的史家胡同里,20号院却是由几栋老式转楼构成的,故而显得很是另类。据说旧门牌号是56号,新中国成立后,华北文工团把这里作为驻地,前院大楼是苏联专家设计1950年,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首都剧场建成之前,很多剧目在这里酝酿排练,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这就是史家胡同厚重的“人文历史薄”,人中龙凤,济世英杰从未在此断过章,这样的地界儿,高门宅院多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前些年,由于由于胡同自身条件的限制,存在着停车资源不足,便民服务设施欠缺和各类架空线路凌乱等问题。于是在2017年,史家胡同实施了环境整治提升改造,拆除违法建设478平方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20处,外立面粉饰2650平方米,架空线入地改造1.5公里。一年之后,史家胡同入围10条“北京最美街巷”,环境的提升,更加匹配这条胡同深厚的历史积淀。
内务部街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由史家胡同平行向北,便来到了内务部街,在2018年,因为姜文导演的一部《邪不压正》,让这条街的人气一时间迅速提升;论人文情怀,内务部街丝毫不输史家胡同。
内务部街11号
关键词
六公主府 总政宣传部大院
在1965年之前,内务部街11号院的门牌号是5号,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院落便成为解放军总政宣传部的机关办公地,1960年后作为职工宿舍使用。在11号院的第一代居民中,有魏巍、黄胄、王愿坚等上百位军中才子,第二代中的大学教授、作家、导演、名记者也多达数十位,文艺与学术气息,如同炊烟袅袅,升腾于这个院子的上空。据说抗美援朝时期著名战地记者宫洁民也是11号院的居民,他时年14岁的儿子宫五零,曾带着国旗爬到了11号院的制高点——那座40多米高的大烟囱;就像父亲笔下“奇袭白虎团”的士兵那样,小宫同学向围观群众挥舞手臂,高呼口号,甚至沿着烟囱边走起了平衡木,这份无畏和勇敢,真有当年乃父之风。
这段被王朔等大院子弟津津乐道的英勇壮举,终于在30年后被11号院的另外一位住户搬上了银幕,这个人就是姜文,影片么,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若追溯这座院落的前身,则是清乾隆时期大臣明瑞的府第,他因平叛有功,被封为一等诚嘉毅勇公。
后来,明瑞的曾孙景庆袭爵,并迎娶了道光皇帝的寿恩固伦公主,于是11号院便被称为“六公主府”,也称驸马府,很多老街坊如今还这么叫。
内务部街39号
关键词
梁实秋故居
旧时的门牌是内务部街20号院,也是近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出生地。虽然祖籍是浙江省杭县,但梁家早已入了北京籍,梁实秋称北京是他儿时最流连的地方,他把北京当做第二故乡,喜爱内务部街20号院中那棵伴他成长的枣树。漂泊在外时,梁实秋曾在梦里无数次梦到豆汁、灌肠、羊头肉等京味儿美食;以致抗战胜利后回到内务部街的家中,听到胡同里卖羊头肉的吆喝声,已经快入睡的他,还是披上衣服买了一包,回来躺在被窝里,品着蘸有椒盐的羊头肉进入梦乡。
1948年冬,梁实秋去了台湾,此去便是永别,他再没能回到北京,没能回到内务部街,直到客死他乡。1981年,梁实秋的女儿带着他的愿望来到了北京故居,看见了当年院落中的那棵枣树挂满青枣,便折了一枝带给了身在台北的梁实秋。
内务部街15号
关键词
北京二中
前文提到的史家小学是京城重点小学,而内务部街上的北京二中则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常年在东城区排名第一。和史家小学的一样,北京二中的前身也是清朝左翼宗学,创建于1724年。
清末,左翼宗学改建为小学堂、中学堂,校址也移至史家胡同(即史家小学现址),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1936年由史家胡同迁入现址。其实,内务部街15号原本是北洋政府内务部的旧址,如今二中门口的那座民国样式的门楼,正是仿袭当时北洋政府内务部公署的门楼样式而建。
内务部街甲44号
关键词
李莲英外宅 李敖旧居
在内务部街西部有一处宅子,银灰色的大门,紧紧地关闭着,早先,上面清楚写着“甲44”,别看貌不惊人 ,曾居住过数位达官显贵。
据说在清朝时这里曾是李莲英的一处府邸,身为老佛爷身边的红人,李总管在京的房产应该是多了去了,住在这里的日子,其实也有数。上世纪30年代末,这里留下已故的台湾作家李敖儿时的记忆,他两岁时随全家迁至内务部街居住,一家十口人在此住了十年;后来,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从他有记忆开始,他家就住在内务部街甲44号,想必和姜文一样,李敖儿时最美好的回忆留在了这条胡同里。当然,这处宅子还住过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姬鹏飞,还有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70年代初,华国锋从湖南调至北京工作时,也择居于此。
以史家胡同为核心的东四南历史街区,以其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多彩多姿的人文情怀,辅以近年来环境综合整治后的宜居优美,愈发魅力四射。而东四北大街的“东四诸条”胡同群,风光同样不遑多让。现在东四头条已不复当年原貌,茅盾先生曾住过的5号院,在解放前是协和华语学校中国研究院,专为外国传教士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开设。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里,钱钟书、杨绛、戈宝权、卞之琳、余冠英、罗念生等人都曾在此居住。
东四二条
清乾隆时的福康安就住在这里,他的姑母是乾隆的孝贤皇后,父亲是大学士傅恒,因军功受封忠勇公。福康安是一员“福将”,深受乾隆宠信。他征战多年,屡建奇功,受封为嘉勇公,东四二条老宅被扩建为公爵府。
东四三条
三条是东四多条胡同中最“尊贵”的,因为这里当年只住了四户人家,皆为大清宗室与贵戚从东往西,分别是:努尔哈赤第三子镇国公阿拜家、外蒙古王车林巴布家、主管皇家粮仓的韩姓家族(俗称仓韩家)以及索额图的本家赫舍里氏家。曾经的67号院,住着清代最美的格格,完颜立童记(王敏彤)。
王敏彤与京剧名角孟小冬是好友,当年孟小冬住在东四三条26号,两人有所来往,并有合照。
东四四条
1号、3号与5号历史上曾是一家,是道光帝本家绵宜(号达斋)的宅院,传说大太监李莲英也曾在这儿住过。解放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曾住在这儿,而其隔壁就是张学良的住宅。胡同的中段,传说有座纪晓岚的外宅,住的是他的四姨太,至于四姨太,会是杜小月么?
东四五条
三号院是裕谦故居,道光年间,裕谦力主抗英,在镇海一战中,裕谦投水殉国,是鸦片战争死难者中官阶最高的朝臣。
东四六条
63号、65号即,国家级文保单位,地位居北京明、清官邸之首,曾号称“东城之冠”的崇礼旧宅。宅院分东西二宅,在东宅中,有清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的硬木隔扇,至今保犹存;而西宅最开始为崇礼弟兄所住,后为崇礼之侄江宁织造存恒所居;55号院曾是作家沙千里的住宅,民国时曾与邹韬奋等人合称“七君子”;在沙千里故居的对面,是创建于1864年的“贝满女中”,今天,则是北京市一六六中。
东四七条
灿公府第、海兰察府第等就在这里;灿公为圣祖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祸之后,为大清一等超勇公,宅院有翻修,但基本按原貌保存;
在胡同的西口,原是清朝某位王公宅院,解放后,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很多著名老艺术家都曾在这里住过。
东四八条
71号院即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故居,这里原为清代王姓宫内官员的宅院,解放后成为叶圣陶的住宅,院内种满花草,还有两棵大海棠树,每到夏天,这里绿树成荫,花香袭人。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则住在离此不远的77号。
东四九条小学原是皇室府邸,又称“谟贝子府”,在1924年时,梅兰芳在此拍摄电影《黛玉葬花》。
66号的“新红资”餐厅,是一家只接受预定的精品餐厅,老板据说曾是一位美国律师,曾担任东南亚与中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顾问。
东四十条如今是京城繁华的象征,已经不是一条胡同,而是平安大街的组成部分,其22号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室仓库之一——南新仓。
东四十条往西沿线,则分布着民国时的“陆军部”、“海军部”、“段祺瑞执政府”、“欧阳予倩故居”、“和静公主府”等古建筑。
最复古的大街,最宜居的胡同,东四这一片儿,真是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