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筑城墙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城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明历代传承的有力见证。对于很多游客而言,来到正定古城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古城墙。那穿过岁月痕迹的古城墙,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正定这座古城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古老与厚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数说正定之古城墙”,带你了解城墙根下“埋着”的故事。
正定古城墙的年龄:一千六百年
正定古城墙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古城墙最初名叫“安乐垒”。公元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登上真定城头,北望滹沱河北岸的一处军事堡垒“安乐垒”,“嘉其美名”,又因其在河之阳可避开水患,便将郡城迁到此,从而开启了正定城的历史。
正定古城墙规模:长二十四里
正定城墙周长24里,高3.2丈,上宽2丈,下宽3丈,建有垛口5051个,其四方各开城门一道,均为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正定古城墙,每座内城、瓮城城门洞长约5丈,高2丈,反映了正定作为军事重镇的城防体系。其中月城是加筑在瓮城外的一段弯月形城墙。也就是说,出入城内,要经历三座城门。这种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帝王之都以外,极为少见。
正定古城墙规制:四城门、四城楼
正定城墙属于府级规制,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为迎旭门,南为长乐门,西为镇远门,北为永安门。四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四角又建城角楼。整座城墙西北偏高,东南稍缺,轮廓呈“官帽”形,取《易经》中所讲的“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又有“为官长久、贵人多出”的意思。
正定古城墙军事地位:三关雄镇
正定政治军事地位很高: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
自晋代至清代,真定均为历代郡、州、路、府的行政治所和军事驻地。这里曾经是唐代成德军的治所,契丹国的中京,宋元时期的北都,明代的军屯卫,清代一度为直隶省会。重要的政治地位和通达的交通,使正定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古人将正定誉为“北方三雄镇”之一。
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在西城门内门嵌有“秀挹太行”;北城门内门所嵌为“拱护神京”,月城门为“畿南保障”;东城门内门和瓮城门分别嵌有“光含瀛海”和“含翠”的匾额。
正定城外护城河:宽十丈多
城外护城河宽10丈多,深2丈多,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大、小泉眼50多穴,泉水流入护城河。护城河外,筑有护城堤,堤长4420丈,高1丈多。护城河上,在四城门外筑有石桥,桥上车马通行,桥下可以行船。当时的城外绿水环流,芰荷弥望,堤柳掩映,鸬鹜回翔,可以行舟,成为一大胜景。
清人朱佩莲过正定府,见城垣雄峻以诗状之: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徒骇侧,云压太行东。门管三重固,谯楼四角崇。古来争霸地,时泰尽成空。正定城之雄峻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