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东华流韵|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美国公使馆旧址

  • 2020-09-14 10:54:42
  • 东城西城

这里,本是天子脚下的治国重地,规划中央院署、坐拥五府六部;这里,也是大运河依托旧京水系,调运漕粮的江米巷……近代史的车轮滚滚驱前,大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东西列强全面的冲击,洞开了千年古国的国门。

这里,是“城下之盟”造就的“城中城”、“国中国”;这里,影响国史兴衰,促成“西风东渐”,是中华民族历经霜雨洗淬、迎来社会开化、实现制度变革、步向自强新生的必经阵痛。

这里,就是令人唏嘘神往的东交民巷。当四季的暖阳抚慰鳞次栉比、千姿百态的多元建筑景观时,一瞬光影交织,氛围静谧凝重;移步换景,一幢幢异域风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仿佛在向过往路人,倾力演绎这里的史构钩沉和百年沧桑 ……

美国公使馆旧址

旧址位于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前门东大街23号,是二十世纪初,东交民巷使馆区被“义和团运动”冲击后,美联邦政府重新划地再造的公使馆。199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史脉错综的“前世”

参考《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同治元年(1862),美国正式设立东交民巷驻华使馆,位置最初是在俄使馆大门对面(路南),对应日后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I’Indo-Chine)一带,是靠改造旧有中式民房来充用的,西邻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E BANK)。“玉河西岸、东交民巷路南有一块地是美国人威廉氏的产业(此处应指美国早期汉学研究先驱、《中国总论》《汉英韵府》的作者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美国公使出价购得后建造使馆。后售予朝鲜人,辗转落入法国人手中,改建东方汇理银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鉴于原使馆在“庚子之变”受损,美国借机将地界迁至今天荷兰公使馆西界以外,在东交民巷西口圈占数倍于昔的面积,吞并清会同馆、庶常馆旧基,以及巾帽胡同、貂皮巷一带的民房,尽享毗邻棋盘街、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直抵内城南墙垣的布局优势。当局还大肆在城墙内侧隧室,充当军队粮库。

公使馆营建在整片占地东偏,中西部辟为兵营和操场。当时,由特命全权公使埃德温·康格(Edwin Hurd Conger)出面交涉,将失去办公场所的使馆官员们,统一安置在原址东南侧的三官庙内留驻(原在今正义路南口路西)。美联邦政府公派一位财政部执业建筑师,来华督办公使馆的设计建造。这是一位资深的、具备20年政府公共建筑督造经验的官员,名为席德·尼利(Sid H. Nealy)。使馆工期是与兵营建设基本同步开展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主楼、配楼的修建,自 1901年开工,在1903年内告竣,并于1904年4月交付使用。工费尚待考证,有学者认为可能被控制在6万美金额度。第二阶段是1903年12月,尼利向康格、国务卿弗朗西斯·卢米斯(Francis B.Loomis)汇报工程进度,洽商追资2.5万美金(后经财政部测算,至少增拨至5万美金),续行打造全院附属建筑、完善基建设施,包含兴建使馆的南、北大门及门房,联通兵营的西门;添设马厩,完善主体建筑顶部女儿墙,兼顾车道和步道、草坪绿植、改良建筑内装修等;甚至考虑到,在院内开掘至少900英尺深井,搭配6座蓄水池,用来改善老北京地下浅层水质一贯多碱、多污物的问题。这期施工推测是自1904年起,竣工时间应不晚于尼利回国的1906年初。

这是美国首次在京建造纯洋风的使馆。主体建筑甫一竣工,康格便率领其班组,成为首批进驻人员;至1949年,这里仍登记着驻华总领事柯乐博(Oliver Edmund Clubb)的驻留信息。195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军管会为维护国家主权,决定收回外国兵营地产,并征用各国占地兵营及其它建筑。这处使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土上,持续根植约46年的历史遂即落幕。

古韵西风的“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美一度断交,我国外交部曾将旧址改作临时办公场所。1971年,周恩来总理依托这处与美国有着独特历史关联的标志建筑,秘密会晤了时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先生,双方开启实现两国关系“破冰”的新篇章(次年恢复建交)。至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被重新规划为钓鱼台前门国宾馆,承担服务中央的外事接待工作。随着岁月不断流逝,公使馆区的原始楼房寖耗失修,院内也混搭出不少无序性的附加建筑。

2005年起,钓鱼台国宾馆与香港LEGATION QUARTER LIMITED共同研究了旧址的修缮整治与开发策略,致力打造前门地区兼具办公、文商旅复合功能的精品服务场所“前门23号”,并聘请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相关规划设计。

项目以尊重法定文物本体赓续、可持续发展为先决,保持文物基本结构不变,依循历史环境和功能,对旧建筑进行结构勘查、修缮养护;优先维系近代馆邸的核心地位,拆除低质量的现代建构,一体保留原址的白松等古树乔木;又兼顾重建馆区北门,整饬围墙等,使之符合东交民巷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要求。我们不妨先来了解旧址的保护现状:

公使馆的主入口设在院北西偏,曾于1989年不幸拆除,现存建筑是严格依循档案、局部沿用出土旧料复建而成的,限于街区肌理变化,略向东侧实施调整位移。大门通高6.58米,总宽8.42米,通深5.81米,整体用清水灰砖砌筑,唯女墙压顶、挑檐、腰线、窗台、基座等部位采用花岗岩石构。大门采用凯旋门式母题,体现了当时美国较为流行的罗马复兴风格。立面用四根壁柱横向分为三段,中间辟半圆拱门,拱脚用拱柱支撑。两侧建有封闭式外墙,形成门卫室,墙面开辟窄小的圆头窗。外立面壁柱采用简化、变形处理的塔司干柱式,檐壁上部与挑檐交接处作齿状线脚。

步入旧址,可见院北横跨1栋主楼,这里就是过去公使们处理政务的主场。主楼通高接近14米,东西宽约34米,南北深约17米,平面大致呈凹字形,局部体量凸出、又显不规则。楼体横向划分三段,中央三开间、两侧各二开间,进深三开间,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四坡屋面、上覆瓦件。立面以中国烧制的小停泥砖砌造,个别砖料存有字口清晰的“宝祥窑”印款;墙角以白麻花岗岩作隅石,门窗框罩呈矩形,窗下墙采条状粗面,石材同隅石,勒边部分多用吉伯斯框缘修饰,起到加固和突出细部造型作用。全楼外饰质朴,仅在二层各窗相间的墙面,水平施以小面积海棠池状的白石嵌饰,中央三间体量作强调性地略向前凸,正中主入口门道作重点处理,采用无凹槽的爱奥尼柱式,其上冠以古典三角山花。门厅耸立爱奥尼柱式、支撑楼板大梁,厅北双跑式木楼梯及木栏杆仍是旧物。东立面设置次入口,以并排简化方柱支撑,做成三开间外廊式,同时形成了辅佐二层的落地挑台,是为观览东面的小花园而特意设置,其二层围栏在外缘采用了干粘石饰面。西立面辟单间的西式门斗,上部围以方正的砖砌栏杆。建筑顶部为多层交叠的古典檐口,底层叠涩齿状线脚;屋檐上方围以水泥材质的宝瓶栏杆式女儿墙,每组分段都择两端设置套方浮雕的柱础镶板、局部顶端加装石球状饰物,中央板面则内饰了一个曲边矩形的几何浮雕;楼前按立面跨度接出狭长的凸字形露台,居中砌有六踏步高的台阶,阶条改用灰褐色的花岗石,将建筑层次略微提升,而露台外缘环绕一圈低矮的砖石栏杆。通体观瞻,其风格应属于19世纪流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结合尼利个人美学的发挥,建筑呈现出一种规避浮华,又不失古雅端庄的相悖性美。全楼在西南隅,存有一方勒脚基石,阴刻“ERE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 MENT 1903  SID H.NEALY.ARCHITECT”。

主楼南面系中央庭院,在其大草坪外围,按东西两侧,分别纵向分布了2栋独立式配楼。东北的1栋,平面近似曲尺形;东南、西北与西南的3栋,平面近似矩形。它们在局部又有接驳部分、略显不规则,且正立面针对入口的处理手法也存有细微差别,但又都统一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规格,皆为地上二层、四坡屋面。基础结构与建筑风格同主楼趋于一致,虽然体态相对矮小,也不失比例适度、立面规整、周正大气的特点。从墙面排砌法而言,配楼统统采用顺砖错缝,主楼单独采用荷兰式砌法,以此呈现主次有别。值得一提的是,尼利为节约工料开支,仅在配楼入口踏步及阶沿处,采用灰褐色花岗石铺装;立面大部巧借砖料基层,统一作干粘石工艺饰面,形成模仿主楼隅石、下碱、门窗框罩,乃至门道立柱、三角山花的白石外观,远远望去几无破绽。同时,他又在每段干粘石饰面接缝处,施以厚约2毫米、宽近1厘米的胶合板材来嵌压缝隙,推测是为起到减缓接缝处面材热胀冷缩,避免其大量形变开裂的保护作用,这种处理手法在国内实属罕见,可谓体现因势利导、匠心营造之意,是一道“细节决定成败”之关键。

依托保护成果,项目又着手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整合,恢复了中心庭院方整、开敞的几何形态,运用庭院绿化布局消隐现代构造,减少风貌干扰;就少数现代建筑,采取前低后高的缩退原则,掩蔽在文物后方,纳入从属地位;在建材选择上,采用可视对比强、可逆性也强的轻钢结构,搭配高质量的金属和玻璃,打造了新建的基础结构;又在新、老体量过渡空间,弹性衔接玻璃顶棚,利用文物外墙,构造廊道和入口处的内墙。这些玻璃幕墙在日光辉映下,犹如一幅立体的时空画廊,都能反射作为主角的文物和历史布局,在弱化自我的同时,又使各个时代的构造与情态交相呼应,令来访者如何自由徜徉,都能直观体验旧址的前世今生。

现时,这里已是集中融合办公、时尚、艺术、音乐和美食的新概念平台:我们可以趁冬日夜幕降临,造访标榜文创火锅品牌的 “温鼎府”,体验为国宴提供用瓷服务的御窑“元华堂”亲手打造之餐具,一面欣赏掐丝珐琅火锅之耀目陈列,一面享用宁夏滩羊肉、长白山何仙菇、新西兰黑金鲍的“中西合璧”;可以流连 “花马天堂”宴会厅策划的雍容婚仪,沉湎于“彝”、“苗”、“傣”、“白”的歌舞图腾,陶醉于云滇风情色彩所传递的斑斓浓艳、绚美欲滴;可以放缓繁杂的生活节奏,栖身Blue Note Beijing爵士乐俱乐部,手捧《爵士十三大师》朝圣,沉浸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的律动舒展中,哪怕是渐入佳境、难于自已;也可以一览世界腕表业的“蓝血贵族”百达翡丽,试戴其重量级的GONDOLO系列,细细端详那精密植入Art Deco理念的优雅外观,由衷赞叹18K金表盘上镶嵌的251颗切钻,摩挲专注于全珍珠表链的奢华异幻;还可以倾心在睿力雅集艺术中心提供的聚会沙龙,投身簇拥而至的热络人群,欣赏兼具多元文化的当代艺术和落地活动……

依托历史、文化、艺术、创意、情结,来启发当代生活激情,使这里的入驻资源“群芳争艳”,成为京城核心区又一处充满自信、合作与尝试的魅力舞台。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