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朔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宣化城中,与清远楼相距200米,同在一条轴心线上。楼内原置有漏刻和更鼓,所以又称鼓楼。
“镇朔”二字从字面上讲是威镇北方的意思。明代宣化地处北部边镇,时常遭受蒙古铁骑的侵扰,所以明王朝非常重视宣化的防御,派重兵镇守。当时镇守宣府的总兵官称镇朔将军,佩带镇朔将军印,镇朔楼由此而得名。
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奉旨大修城工,加高城墙,在城墙外包砌青砖。根据矗立在镇朔楼一层回廊西侧的《宣府新城之记》石碑载:在大兴城工的同时,“复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二丈五尺五寸焉,其檐二级,上置鼓角,以司昏晓。”由此可知,镇朔楼是在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与宣化城重修工程同时兴建的,而且由此了解到镇朔楼的建置、规模和功能。
镇朔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崇台楼阁式建筑,楼体建在墩台之上,墩台下设券洞,南北通衢。墩台东西长38米,南北宽28米,高8米,楼体高17米,通高25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木结构,上下两层,四周有回廊。楼体雄伟壮观,室内殿堂弘敞,古朴典雅,具有典型明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在镇朔楼一层东西两侧廊下立有五幢石碑,镌刻着六篇碑文,分别是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立的《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立的《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立的《太守王公重修镇朔楼记》、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的《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以及1991年宣化区政府立的《重修镇朔楼记》。通过这些碑刻我们详细地了解到镇朔楼于明正统年间兴建和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年间以及公元1986年三次大修的经过,以及宣化城加固整修的情况,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五幢石碑的碑头均为篆体,碑文为楷体,字体或飘逸俊朗或浑厚遒劲,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观赏临摹的范本。
镇朔楼二层檐下原悬挂着两块木制匾:南曰“镇朔”,北曰“丽谯”,取镇静高华之意。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宣化知府王者辅重修镇朔楼后,南面仍题“镇朔楼”,北面题为“筹边览胜”。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帝巡幸宣化,看到宣化雄关峭壁,叠嶂奇峰,军民团结,气势如虹,乾隆皇帝龙颜大喜。回到京城,题下“神京屏翰“”四个大字,命直隶总督那酥图刊悬于镇朔楼上。“神京屏翰”匾宽6.3米,高2.4米,匾额中央的“神京屏翰”四个大字雄浑有力,气势非凡,四周飞龙木雕细致精巧,将匾额衬托得更加威严壮观。
镇朔楼上原置有漏刻和鼓角,以司时刻报昏晓。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都已不复存在了。现陈设于镇朔楼二层楼上的大鼓是1986年重修镇朔楼时复制的,直径1.45米,长2.2米。
当你站在镇朔楼上林立的石碑面前,仿佛能听到它们无言地诉说着宣化古城的历史苍桑和镇朔楼几百年的兴衰,令人感慨万千。虽然漏刻流走了逝去的岁月,可是镇朔大鼓却合着时代的节拍,传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