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春秋时为代国地,秦置代郡,两汉时称代郡,南北朝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置蔚州,自此为蔚州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始置蔚县。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东为安定门,南为景仙门,西为清远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
玉皇阁名为敬奉玉皇大帝,实则为防备外来之敌。这与明初防御元朝残余势力骚扰的大形势相适应。登临玉皇阁可凭槛眺望塞外大好风光,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胜地。蔚州玉皇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屡次修整,现存重修碑7块。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雄伟壮观。
玉皇阁大殿前左有钟楼,右有鼓楼。整个楼阁分前后两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间禅房组成。后院正面为玉皇阁大殿,殿内正面为玉皇大帝塑像,两侧墙壁上为洞神壁画,大殿用柱36根,通贯三层,支撑着楼阁整体。大殿正脊为琉璃花脊,两端砌盘龙大吻,脊上为琉璃八仙人,边脊砌大吻跑兽,四角脊梢装有兽头,下悬铁铎。整座建筑木架油饰彩绘。
玉皇阁大殿内,正面塑有玉皇大帝神像,东西两壁上绘有壁画,场面宏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殿前檐廊下还林立着石碑八幢,为书法艺术佳作。
玉皇阁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022.3平方米,分前后两院,依次为天王殿、玉皇阁正殿,在同一条 中轴线上。作为山门的天王殿建于平地,而玉皇阁却是建于城墙之上,假如你从山门进去,再爬上很陡的台阶经垂花门进入狭小的院子中,仰望高高的阁楼,玉皇大帝就端坐在高高的殿中,等待你的朝拜,地势的选择更增加了宗教神秘感。
前院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东西正禅房各三间,东西下禅房各三间。天王殿两侧分别有角门,通过十八步石砌台阶进后院山门,直通正殿。正殿分上中下三层阁楼(面观三层实际两层),均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三重檐歇山硫璃瓦顶。正脊为硫璃花脊,两瑞砌硫璃盘龙,脊上有泥塑彩色八仙人,边脊砌大吻跑兽,四角脊梢下装有兽头,悬挂铁锋。中层阁楼有四面游廊,下阁楼有前出廊。整个建筑木架油饰,彩绘为"和玺"、"苏式"图样。殿内东西北三壁绘封神榜神像画,东西壁画各长7.4米,高2.5米;北壁画长12.8米,高2.5米。梁上钉有长方形木匾三块,分别为:康熙廿二年,乾隆廿九年,光绪廿三年重修匾。阁楼前出廊内立有石碑八通,其中重修碑七通,分别为: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康熙五十八年,乾隆四十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光绪廿三年(两块),道光廿五后重修碑记。另有明嘉靖廿二年山西右参议苏志皋题《天仙子》词碑一通。
楼前月台东南角建有钟楼,西南角建有鼓楼,均为重檐歇山布瓦顶,木加油饰"苏式"、"和玺"彩绘。此外,上阁楼挂有1983年张苏题写的"玉皇阁"横匾。下阁楼挂有1983年班开明书写的"靖边楼"横匾。
大殿内,正面(北面)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墙壁上绘制有大型人物壁画“封神图”。在玉皇大帝塑像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五元大帝及王母娘娘。东西两壁上绘有“三十六雷公”。帝王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场面宏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蔚县玉皇阁高楼气势宏大,小阁玲珑剔透,陪衬有致,结构严谨,对称平衡,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表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参观过玉皇阁的无不为它独特的造型、精细的工艺所震撼。
交通:北京到蔚县乘坐长途班车,300公里左右,在北郊汽车站发往蔚县的班车较多,六里桥和西直门班次较少,玉皇阁位于蔚县县城最北端,古镇内步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