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瀑峡景区位于唐县川里镇倒马关乡大石峪村南侧,原名大石峪景区,2014年更名为潭瀑峡景区。景区西南距离唐县县城85公里,距保定市110公里,距北京230公里,景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景区外围交通便利,无论走张石高速转锡海线,还是荣乌高速或沧榆高速转太行山高速涞曲线,在唐县川里镇向西沿保涞路15分钟车程便可到景区。保涞路现已成为一条景观大道,尤其在2018年保定旅发大会之后,满城顺平唐县境内保涞公路两侧,一路花海美景,植被繁茂,新农村焕然一新,标识标牌个性鲜明,特别适合自驾游客,可以边走边玩,尽情的享受这份舒畅与休闲。
景区最早开发于2006年,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2014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过五年来大规模的提升建设,累计投资3.6亿元,使景区的品质和旅游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新建游客中心1座,宾馆3座,景区大门1座,改扩建停车场近2万平米,步游道5公里,整饬河道3公里;特别是在2019年,景区修建了唐县宪法主题公园,也是河北省第一家县级宪法主题公园;同时为迎接保定市旅发大会,改扩建景区外12米宽景观大道1860公里,景区内电瓶车环线3公里,售票厅(检票)1座。远期规划还要修建索道,形成大环线,进一步拓展景区的发展,让游客能够在景区有充分的休闲娱乐、康养休疗和趣味体验空间,按照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景区软硬件,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接待设施,形成唐县,乃至整个保定地区旅游的一个亮点。
潭瀑峡景区由潭瀑峪、寨石峪、双瀑峪三条沟谷和雄窝子自然保护区组成,区内温泉、潭瀑、奇石、森林等旅游资源丰富;峰、石、水、关、寨构成了景区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沿景区步游路一路向上,溪水奔流,潭、瀑随处可见;险峰,石寨,瀑布,温泉,溪流,水潭巧点其中,造型奇特的花岗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另外,景区内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故事传说众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说起潭瀑峡,首先要说的,就是景区所在地——倒马关乡,倒马关乡因域内倒马关而得名。倒马雄关历史悠久,因“奇,险,秀”而称,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关在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称鸿上关,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明代后通称的倒马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内三关”。内三关沿内长城一路,与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等组成的“外三关”相呼应。内三关之一的居庸关最负盛名,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因山坡遍生紫荆树而得名,其在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
相比较居庸关和紫荆关,倒马关置关较早,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战略要冲。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倒马关的屏障作用。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灵丘道”。《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调集州郡5万人修治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目前,可见到的关于修建倒马关城的记载,都是明朝的。倒马关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马关城。现倒马关乡政府院内,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1452年,后又于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当时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东、西、北设有3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说起倒马关,不得不说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杨六郎原名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后人为纪念杨延昭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额抹角及两边雕云纹花边图案。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在整个倒马关地区,最有名望的就是杨家将杨六郎,至今流传着大量与他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据说有一次,辽兵头目埋伏下兵马,布下圈套,派小股人马前去向杨六郎叫阵,打算把杨六郎诱入埋伏圈内,生擒活捉。杨六郎不知虚实,一见辽兵前来挑战,率领宋兵冲上阵前,与辽将交战。没战上几个回合,辽将卖个破绽,拨转马头便跑。杨六郎率领宋兵,向敌兵追去。不料追到半路途中,有一块巨大的黑石挡在前面。石当中有道半尺宽的石缝。杨六郎坐骑向前一窜,恰好被夹住马腿,前进不得,急得战马昂首长嘶,怎么也拔不出腿来。杨六郎狠狠一夹马肚,大喝一声:“倒!”战马一惊,使劲儿一蹦,倒窜了出来,掉头就往回飞跑。不管杨六郎如何喊叫,那马只是不听,直把杨六郎驮回宋营。由此,人们把杨六郎把守的这关口叫作“倒马关”,把夹住马腿的那块黑山石叫做“夹马石”。
除了杨家将的故事,景区周边还有很多英雄人物的传说和史记。巾帼英雄穆桂英大破七十二天门阵,著名女将樊梨花占山为王,也都是在倒马关,据说,现今景区山顶的樊家寨,便是樊梨花生活和练兵的地方。可以说,这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现在倒马关乡附近的村民老少,也许就是历朝历代守将的子子孙孙,他们口头传颂的都是祖先的光辉荣耀。
过倒马关隧道便是大石峪村,向南穿过村子,沿着12米路宽的景观大道南行1.5公里,便是美丽的潭瀑峡景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景区,来观赏潭瀑峡的美景吧。
潭瀑峡景区大门仿照倒马关城墙修建,单洞穹顶,顶部采用汉白玉栏杆,使得整个大门关口肃穆大方,宏伟壮观。大门内外有大小车分设的停车场,再往南是游客中心,整个区域东侧是便是河道,大门东侧有两座凉亭,内阁外廊,红柱灰瓦,高低错落,两亭之间有一座汉白玉拱桥,游客从这里上山最为方便。河道东侧有三座乐游宾馆,最南边宾馆的一楼是餐厅。从大门到游客中心,再到宾馆,建筑风格统一,格调高雅,独具匠心。
潭瀑峡山美水美,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真正是五步一潭,十步一景。徜徉于山水之间,一路风景,一路溪流,一路水潭,一路飞瀑,瞬间让您忘却一切烦恼。游客中心南侧就是著名的鳄鱼潭,潭水之中,一条巨大的岩石宛如一条鳄鱼,仿佛密切注视着游客,哪怕是窃窃私语,也会惊醒它,随时准备直冲上来。鳄鱼石周边,宾馆前河道以及大门南侧水道,是音乐喷泉,在歌曲的伴奏下,喷泉欢快的舞动着,特别是在晚上,喷泉在射灯的衬托下,最为美丽,温柔如盛装的新娘,豪放如草原上策马奔腾,很多游客在此驻足纳凉,此时的鳄鱼石仿佛乖乖的匍匐在水潭中,陶醉在山水美景和音乐喷泉之中,一动不动。
景点地址:保定唐县倒马关乡大石峪村
欢迎大家到潭瀑峡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