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是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因“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而闻名。
狼牙山原名郎山,因汉武帝时太子刘据之子为躲避“巫蛊之狱”避难于此而得名。西汉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为巫蛊(埋木偶人,诅咒害人)所致,涉及皇后、太子、公主等亲属,太子刘据自杀,其子远遁该山,故名。
郎山下原有西晋太康元年(280)诏锡郎山君(汉武帝孙)及其子触锋将军父子法祀碑与郎山君祠、触锋将军庙。郎与狼谐音,亦名狼山。因山峰耸立,危峰参差迭起似狼牙,又称狼牙山,为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的“狼山竞秀”。山上不但有风动石、仙人桥、南天门等自然奇观,还有老君堂、三教堂、蚕姑庙等众多的文物古迹。
狼牙山五勇士之壮举,名闻海内外,为国家森林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红色旅游热线景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爱我中华,狼牙山风景区决定每年9月25日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跳崖纪念日当天免费对游客开放。“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1941年9月25日五勇士为了掩护部队撤离他们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狼牙山主峰莲花峰(大莲花瓣)海拔1105米,位于狼牙山的西部,东部为蚕姑坨,棋盘坨与蚕姑坨间的北部为老君堂,上述三峰为通向狼牙群峰之巅的三条隘路。燕王仙台在东北部。棋盘坨西南有众军山和峨眉山(亦称齐眉山《易县志稿》)。清晨或黄昏,站在保定城楼,可见远达百里的狼牙山雄姿。
棋盘坨为狼牙山的主要山峰之一,民国《易县志稿》载:“棋盘坨在易县西南95里,郎山(老君堂所在的褡裢峰)之西,高数里,四周高峰,一径可入,上有石棋盘,又有三池,清泉不竭。”坨底部有西水寨,其西南侧的峨眉山、众军山,皆古战场。由西水寨攀登,可达西天门,径路两侧山体如刀削斧劈,石笋如宝瓶。西天门附近,有红玛瑙岩溶洞,原名“天井”,洞内套洞,钟乳石千姿百态,暗河长流。过了西天门,多处奇峰、怪石、洞穴。如棒槌崖、黄罗伞、老虎洞、老虎嘴、饮虎池、相思谷、仙女泉、无底洞、镇妖石,奇特的阴阳石,阳面似武将,阴面犹如仕女,当地人称“媳妇头”。沿2900级登天梯石阶,达棋盘坨,坨顶建狼牙山五壮士塔,塔西的小莲花峰(小莲花瓣),即五壮士跳崖处。莲花峰与小石林、红云崖等自然景观毗连。坨西有胭脂湖。据《易县志稿》载,坨西南的众军山下为马兰涧,人不能入。其南为黄伯阳洞,另有倒挂莲花洞,明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屯军处。坨北有天险阎王鼻子、小鬼脸。
石棋盘又名仙弈石,相传王禅、孙膑弈棋时,一青年樵夫观棋,观完弈棋,驴已成骨灰,回至家中,故人皆无,其妻寻夫年复一年而亡,化作石人,人称此地为“女思谷”。棋盘坨山下南管头有北魏太延元年(435)太武帝拓跋焘东巡时的御射碑。《水经注碑录》附御射碑拓片图,图右上角有著名考古金石学家罗振玉题跋。历史学家傅振伦著文称“这是易县最古的石刻,在河北亦颇少见”。“御射碑高六尺,广二尺三寸余,书法是魏碑中上乘之作,似爨龙颜碑”。郦道元《水经注》称,“徐水(漕河)三源齐发,齐泻一涧(漕河上游有三源,至南管头汇成一流),东流北转经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经南山下,水阴又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经东崖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曰:‘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经五回(岭)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山岩,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刻树碑官名”。
有空就来狼牙山转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