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天津的母亲河。天津人有句口头禅,说自己是喝着海河水长大的娃娃,关于海河、海河上的桥,天津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几个故事。而有一座桥,每当人们提起它,脸上就会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心中就会涌出崇敬之情,这座桥就是1949年解放天津时解放军胜利会师的金汤桥,本期让我们来讲讲这座桥的故事。
金汤桥,横跨在天津河北区建国道西端与南开区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可谓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当时担任青州运同天津分司职官的五品大员孟衍周到天津上任后,见海河水势汹涌,无论是过往行人还是盐务往来,都需要待摆过渡,而且渡河极不安全,便把自己的薪俸捐出来,修建了这座浮桥。浮桥由13条木船联缀而成,桥面铺设活动木板,因在海河干流偏东方向,便起名东浮桥。当地百姓感恩孟衍周,也习惯称这座桥为“孟公桥”。光绪末年,《天津新县志》中还有专门记载:“孟公桥在东门外,即盐关浮桥,其地先以渡船来往,时有覆溺之虞。雍正八年(1730年)青州运同孟衍周造此。居民德之,故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比利时商人开设了天津电车公司,为了使电车通过浮桥直达老龙头火车站,决定改建东浮桥。新桥由天津海关道与奥租界、意租界领事署、比利时电车公司合资兴建,经过一年的施工,于第二年(1906年)建成,花费白银二十万两。新桥桥长76.4米,桥面宽10米,其中有4米用于铺设单轨电车道,用电力启动,可平转开启方便通航。由于新桥相比之前的浮桥坚固许多,故定名为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
1934年,使用近30年的金汤桥出现倾斜,当时承担整修事宜的桥梁工程师蔡君简发现由于原桥钢材硫磷含量均远高于规定标准,可焊性很差,故改用铆焊结合的方法,再次对金汤桥进行了加固。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天津战役。根据天津敌情和市区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前线指挥部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方针,仅用16 个小时就打开了东西两方向的10 个突破口。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军、22个师,约34万人,组成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西突击集团由38军、39军、43军128师组成,自西营门突破;东突击集团由44军、45军组成,自民族门、民权门突破,两集团同时向金汤桥挺进。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解放军东西两支部队在金汤桥胜利会师,在一片欢呼声中将红旗插上了桥头,从而宣告了天津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至当日下午3 时,全城战斗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只用了29 个小时,即全歼守敌13 万人,解放了天津。由于金汤桥见证了解放军两路部队胜利会师,从此金汤桥也成为了象征着天津解放的标志性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金汤桥旧貌换新颜。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一次大修的基础上,于1970 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大修,废除了开启设备,将全桥顶高1.2 米,把原来的木桥面板改为钢筋混凝土板,并对一些构件进行更换加固。两侧人行道拓宽到1.5 米,车道荷载的标准达到10吨,使这座老桥面目一新。
1984年,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在天津战役中的丰功伟绩,政府在金汤桥海河东路一侧设立了解放天津会师纪念碑。1991年,金汤桥被天津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标识“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1994年,经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汤桥被评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天津市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整修后的金汤桥成为供人们通行和游玩的步行桥,不再用于车辆通行。2005年,金汤桥大修提升工程完毕,桥面铺设绿色钢化玻璃,升级了灯光效果,并在水面设置了音乐喷泉。在修缮桥体的同时,海河改造提升指挥部还以金汤桥为中心,在海河东岸和西岸各新建了一座小型公园,公园的道路呈放射状向金汤桥汇聚,寓意“会师”。两岸公园的绿地中各放置一组解放军群雕,东岸是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西岸为战士们高举红旗欢庆胜利的兴奋场面,真实再现了当年会师的情景。
在金汤桥提升改造中,除了加固与美化,还有一个细节让天津市民倍感欣慰。那就是作为历史文化名桥、工业遗产,金汤桥原有的开启功能在此次提升改造中完全恢复,并将定期开启,供游人观瞻。
2018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公布,包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汉阳铁厂、京张铁路等100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天津大沽船坞(现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天津碱厂(天津碱厂厂史馆)、以及天津金汤桥入选。而金汤桥入选的理由是:天津最早、目前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并且是象征天津市解放的标志性建筑。
百年金汤桥,历经风风雨雨,见证了天津的历史与新生。如今的金汤桥,没有了车来车往,人们正好可以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凭栏追忆,细细感受时光的印记。桥上充满年代感的旧铆钉与桥畔会师公园内的纪念雕塑和坦克火炮一起,静静地诉说着70年前那段光辉历史,提示人们要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