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墓到古玩,潘家园的“前世今生”!

  • 2019-11-09 15:08:09
  • 老北京四九城

中国有这么句老话,叫“盛世文玩乱世金”!您琢磨去吧,绝对是这么回事,不太平的岁月里,人们的第一“要务”是保命和吃饭,哪儿有心思玩儿这玩儿那呀?还是存些真金白银来的直接。倒不是说文玩古董在战乱年代一文不值,但价格绝对受影响,只有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吃饱喝足、生活富裕了,说白了人们有闲心关注文玩古董了,它们才会升值。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听说一个小杯子卖了好几亿呀!)

如今的中国就是太平盛世,所以一拨儿一拨儿的收藏热轮着番儿的上演。说起这古董文玩,北京有这么几处大的集散中心。要论历史悠久,当然得说琉璃厂,但是要说规模和名气,潘家园儿也是“不输人”的。只不过潘家园儿古玩旧货市场的形成,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儿。

潘家园儿地名的由来,单从字面来看,人们会误以为是因某位姓潘的花园儿或庄园而得名,就像梁家园。其实不然,早先这里不叫潘家园,而是叫潘家窑。在解放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村落,旧社会此地多有烧制砖瓦的窑,潘家窑只是其中一座。姓潘的窑主原籍山东,在此开了个琉璃瓦窑场,生意一直不好,因为这里的土质根本不适合烧琉璃瓦,于是改成烧砖。

由于竞争激烈,生意还是没有起色。后来潘场主留意观察了一下附近窑场,发现规模都不大,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于是便有了主意,一方面提高砖的质量,另一方面在经营上下工夫。首先他严把烧制环节,绝不偷工减料;烧出的砖成色好,光洁度高、硬度很强,不易破碎。在销售上他大打“促销”牌:当时卖砖多以“丁”为单位,一“小丁”是二百块,一“大丁”是八百块,但他在码砖时,一“小丁”要码二百二十块,一“大丁”要码八百五十块。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几乎一致,可数量上却比别人多,而且质量还过关,同时他还雇了三辆马车,十里之内免费送货。

这一下打开了销路,打出了名气,连一二百里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逐渐兼并了周边几个小窑场,甚至后来人们只知此地有潘家窑,不知有其他窑场,于是“潘家窑”便逐渐成了这里的地名儿。再后来由于“过度开采”,此地已经不适合烧砖,各窑场纷纷倒闭,听说潘家窑搬到了房山,但附近已经形成小村落,索性就没改名儿,还叫潘家窑。不过那时这一带人口不多,因为环境比较恶劣,常年烧窑取土留下许多大坑,有的蓄水成了水洼子,还有不少窑土堆积的土坡儿。

如果再往前追溯,这里恐怕连窑场都没有,而是墓地。前两天咱们在说劲松的时候就说了,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豪格,他的墓就在这一带,劲松这个地名儿便是因豪格墓地里几棵架松而得名。而且这附近是豪格的家族墓,豪格的几代后人也葬在此处。当年,豪格墓被俗称为老坟,其建筑今已无存,据考证那几棵架松就在劲松三小附近,靠近潘家园东里。

有老必然有新,所谓的新坟是豪格的曾孙显谨亲王衍潢的墓区。那位说了,豪格家不是世袭罔替的肃亲王吗?其实在多尔衮死后,豪格家族被平反时,其长子富绶就已改封显亲王,死后也葬在劲松三小旁边,俗称大王坟,不远处还有一座二王坟,埋的是富绶的弟弟,叫什么不知道,据说是位郡王(比亲王低一级)。这两处古墓也已无存,但是大王坟部分石构件还在:地宫里的石屋移到了五塔寺石刻博物馆,墓碑在如今的日坛公园里。

唯有所谓的新坟尚有地面建筑留存,地点就在潘家园东里,那块有个国家方志馆,北边儿一点儿就是衍潢墓,再往北是潘家园东里社区活动站。靠路边是东西配殿,正殿也还在,虽然残破,但依旧位于高台之上,地基稳固。四周没有发现墓碑和其他石构件,后面也没有宝顶和地宫痕迹。豪格家族数代人埋葬于此,您各位应该清楚,哪个王爷墓规模能小喽?因此从劲松南路一直延续到潘家园地区,在清朝应该都是“王爷坟”才对。

但是如果您今天去潘家园附近打听王爷墓,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告诉您不知道,因为这一带真正的“原住民”其实很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才被开发为居民区,也正是那个时候,人们嫌“潘家窑”之名不好听,容易让人联想起“窑子”,所以改成了潘家园,这样听上去也更有家园的意思。而那些王爷墓早已不知道在哪儿了,仅剩的显谨亲王衍璜墓遗址,一没有开发成景点儿,二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多数人根本注意不到。

至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形成,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其实最早的时候也没市场,甚至都不说潘家园儿,早先这里人口不多、地势空旷,很多人几乎无法确定哪儿是劲松、哪儿叫潘家园儿。刚才说了,解放前的窑厂留下许多大坑和小土山,六七十年代建居民楼的时候土坑被填平,但是小山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在此地摆摊儿出售古董旧货(早先北京卖旧货的地方其实远不止这一处)。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不清楚具体原因,反正这块儿离城不远,交通也算便利。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从王爷墓里出来的呢?那咱不知道,不敢瞎说。

总之慢慢的人多起来,形成一个小的集散地。不过那时候也都是偷着卖,根本就是不允许的,于是有人就蹲在土坡儿上头摆摊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年头儿没有城管,来查抄的人就是便装,戴个红胳膊箍儿。没有统一的制服不好辨认,于是有人想到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久而久之,人们称呼这个自然形成的古玩旧货市场为“劲松土坡儿”,不信您找那些北京的老玩儿家打听打听,提起劲松土坡儿一定知道。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真正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才形成,随着潘家园桥建了,潘家园路宽了,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潘家园市场的规模和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在北京,在全国的玩儿家眼中,这里也堪称“圣地”,甚至吸引不少老外来此淘宝。占地近五万平米的潘家园市场,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等经营区,涉及到古旧物品、珠宝玉石、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等多个大类,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至于有人说如今的潘家园儿早就没有真东西了,反正我是不懂,这玩意儿还得看自己的眼力吧!

到如今,人们提起潘家园三个字,恐怕首先想到的不是路、不是桥、也不是居民楼,第一反应也许就是那些“旧货”,这三字儿早就成了古董文玩的代名词!

注:插图及封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长按指纹,菜单中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老北京四九城”欣赏更多精彩!

  • 编辑:李寒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