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漕运古迹游:波分凤沼通惠河(周良)

  • 2019-11-07 10:43:33
  • 通州八大游

来通州旅游,可赏可赞的地方很多,其中有处不能不去看的,就是从北京城中南海里走出来那条举世闻名的运河,即历史上著称中外的通惠河。

数百年间,把每年运到大运河北端通州的数百万石漕粮,转运入大都,转运到北京城下,满足了都城的需求,为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安全和畿辅的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通惠河可说是京通间的大动脉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关注、在向往、在赞颂这条河,用得着孔老夫子《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叫做“一言以蔽之”;用得着清代著名诗人、通政司副使游通惠河时所写的一诗句,叫做“恩波千载颂澄清”。

游通惠河,得弄清此河的来龙去脉,才有意思。原来在多少万年前,她只是今北京地区的一条自然河流,从高高的山梁处泉眼里喷出,汇集了众多泉水,遇大雨就形成了洪流,冲出来今称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多个湖泊,又分成三汊,其中一汊经今北海、中南海,向东流到今通州城北,汇入了沽水(今大运河),这条河最早称作高梁水(也称高梁河),以从高高梁处流出故名。

金朝时候,首都叫中都,在今北京宣武区一带,高梁河就从中都城北向东流来,一直流到通州入潞河(今北运河)。那个在北方称帝的皇上金世宗,有一天出都城东门察看通州庄稼的长势,猛然发现了高梁河,又看到河南畔从通州向中都运粮的送漕大车队,连人带马,疲惫不堪,而城里的官员军士就等着食用。他很生气,当时就埋怨随从的官员说,有河为什么不疏浚不使用,使都城到通州的运输这么艰难。随后,都水监丞曹望之,经过精心考察,以为光靠两山泉水,不能使高梁河行船,非得从别处引来充足水源。于是,拿出来一个从卢沟河引水的方案。金世宗十分高兴,马上批准施工。从今石景山区麻峪村卢沟河左岸,开个水口,并铸铁护住水口两岸,又挖引水渠接通中都城北高梁河。放水后,高梁河水量大增,从淮河以北送到通州的大批粮物,就可以通过高梁河用船运到都城之下。运量大,运费省,官民欢迎。因此河引水口铸铁护坡又名金口河。

用了几年以后,因卢沟河水大,地势又高,引下来的水势汹涌,经常冲毁堤岸淹没农田和房舍舍,老百姓意见很大,金世宗听到反映后便堵死金口。高梁河缺乏水源,船运停止。可中都城里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员、军队百姓越来越多,依赖通州运送粮物的程度越来越深,都城需求与交通艰难的矛盾越来越大,满朝官员束手无策,干着急。这时候翰林院有个职位不高的官员叫韩玉,向朝廷建议修治高梁河用以船运。但水源少水量小怎么办?他的办法就是在河道上适当位置建造几道闸,把少量泉水截住,逐段提高水位,使能行船。这主意被继位的金朝皇上金章宗采纳了。在中都城到通州城高梁河上建数道水闸,水少被截住,水多从闸门处溢流,两闸之间河道总是保住一定深度。这样,除去结冰和发大水期,其他任何时候都可以又多又快地将堆在通州的粮物及时转运到都城边,以保证供应。因高梁河上建闸节水行船故名闸河。

1998年通州整治通惠河的时候,在永顺镇竹木厂村南河道内发现金代一道水闸遗址,掘土机在那里掘断许许多多柏木桩,都是当年砸入河底的坚固水闸基础,另外听说,今西海子公园内葫芦湖,就是金代闸河东端泊船码头,金朝从通州向首都用闸河运送粮物,就从这里开始。那出土的柏木桩在诉说着金代闸河的开凿技术,那宽阔的葫芦湖在诉说着通州运河的巨大作用。前几年曾有位游客来信,说他特别想来通州看看金代闸河故道,并赋诗称赞闸河,诗云:“通州金代有灵渠,长解燕京大患虞。通惠会通均效此,当年他域尚黔驴。”诗中他把金代闸河比作秦始皇时开凿的灵渠,灵渠斗门为船闸先导,是世界上最早通航措施。而通州闸河金代是在斗门措施上又进一步,真正开启了船闸的航运先河。诗中“通惠”指通惠河,“会通”指山东会通河,这两条运河都是由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的,其所用构思和技术都是效法通州金代闸河做法。“他域”指当年世界上其他国家。“黔驴”指当时其他国家在水运方面还远没有这门技术措施。其实,友人是在对当时水运科技领先于世界水平的赞叹,为京门通州而赞美。

元世祖忽必烈当了大一统元朝皇帝,觉得大都城离江南太远,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繁荣的城市,里面的百官庶府卫士编民,他们的吃穿用等物品都要依靠江南经济重心及时供应,才大规模实行海运和用全力开凿修浚京杭大运河。在今山东省内的济州河和会通河先后开凿之后,京杭大运河便已形成,实行海河并漕制。然而,不管海漕与河漕,都得用白河(今北运河)漕运到北端大码头今张家湾处,再用陆路转运入大都。为保障京杭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的大批物资及时转运入大都城中,以满足供给,就在至元三十年(1293)由郭守敬开成了通惠河。当年经此河以张家湾开到大都城中积水潭的各种剥船,遮严水面,正好被元世祖看到,就以此河使官民都受益而赐名“通惠河”,这是大都城至张家湾之间的支运河。

通惠河啊,你就是一条支运河,却使初来通州旅游的人不解,说若大运河漕船可经通惠河直接开到大都城内积水潭,又何必在通州设有13座仓储呢?直接运到大都城不就得了吗?其实,关键还在于通惠河水的落差问题,大量漕船到达通州,其上游通惠河落差大至水浅、河道又窄,一时怎能运得脱?不在通州停留存储又能怎么办?

通惠河的源头一个是昌平的白浮泉、一亩泉、神仙泉诸水,沿山脚石渠又收纳沿途众多泉水,越榆河、沙河诸河,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以保养水源;一个是河门上闸迁在今通州区梨园镇车里屯至土桥村西的条形湖泊东端,也为养水。这一头一尾就是为了养护好通惠河水源,以利漕运。

可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把国都定在金陵,加上他四儿子朱棣发动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通惠河失于修治而淤浅废运了。朱棣又把都城定在北京,通惠河日益重要起来。整治后用几年又淤塞了,再治再淤,时断时通,始终没有彻底修治。到了嘉靖六年(1527),有个巡仓御史叫吴仲的,以国家和运夫利益出发,为省钱多运,力排众议,建议朝廷重修通惠河,可大多数官员坚决反对。那个嘉靖皇上首鼠两端,听两方都在理而犹豫不决。几个月过去了,还没个结论。雨季里有一天,北京上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突然一个炸雷把天安门上一个吻兽击碎。吴仲等一些官员立即给皇帝上书,说通惠河不重修,劳民伤财,天怒人怨。嘉靖帝一害怕,立即命吴仲抓紧重修。

吴仲接到命令,立刻着手重修事宜,他和多名官员对元代通惠河进行全面深入踏察,但不知如何重修更好。就来到通州走访。访了多时,还是没个着落,正在束手无策之际,老百姓举荐通州城里一位叫孟钺的老人,此人武举出身,老练世故,凡当时事及漕河利弊皆深有研究。吴仲问及治理通惠河关键,老人当即回答:“积水搬运,始可以行。”意思是只要积高水位,搬运粮袋过闸,才能行运。老人解释说:“通州至北京四十余里,地势陡峻,水难停蓄,非累闸(非要建造多道水闸)积水,递转搬运(从下游向上游一闸接一闸扛粮过闸转运)不可行也。”三位官员恍然大悟,兴高采烈,称赞说:“灼见在草莽(明白透彻的见解在于老百姓之中),真识在土著(真正的知识在于当地群众里面),良谋出老练(良好的谋略出在丰富的经验),断可从矣(尽可以听从啊)。”按照通州孟铖老人的指数,科学地把永通桥(八里桥)西至张家湾的元代通惠河下游河道废弃不用,顺着金代闸河故道继续往东疏浚,到通州北门外迤东入大运河,并在北京东便门至通州北门外之间的通惠河上建有5道水闸,又在运河北端的通州城下修建了石坝、土坝两座漕运码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闸二坝”,如此,京通间漕运大道——通惠河又别称大通河了。

在重修通惠河竣工后,孟铖老人找到吴仲说:“这次京通之间水运成功,省陆费脚价二十万”,这是国家利益,可朝廷怎样对待押运漕粮的官兵呢?漕运官兵计有10万,不如拿出馈赠给他们,以达到“上下两便”。吴仲听后便上奏朝廷采纳了孟老的建议。从此,漕运利益使军务与国政两便。这和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在山东修治大运河时,听从当地治水专家白英老人意见,是一样的明智,一样的伟大。通惠河重修后,对北京、通州的建设、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京通官民对吴仲十分敬仰,就在通惠河口附近北岸,捐资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称通惠祠,俗称吴仲祠、吴公祠。

吴仲此次重修通惠河颇为彻底,“河闸法”一直连续使用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运河停漕之时。他在修河同时,还对两岸加以绿化美化,使整条河道形成优美景观。特别是通惠河在通州内外的一段风光更美,明代就成为“通州八景”之一——波分凤沼”的美景了。“波”指通惠河水;“分”指分流;“凤沼”指皇城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等。听专家说,此河在今永顺镇筛子庄附近南岸分出一河汊,即后来的玉带河;又在今新华街道天桥湾处分出一河汊,至今体委训练场东南角外入通州城,走新华大街一线,出东水关入东护城河;在天桥湾北便民桥东月河(现在河道)口处康熙间建有响闸,而主河道沿到西海子公园内葫芦头处,有石坝分码头,北岸有滚水石坝。通惠河就这样分为三汊东流,而在分汊处水面宽阔,睡莲与水藻蔽水,蒲苇荡漾,鱼翔浅底,鸟鸣绿岸,主河道上剥船长队逶迤,岸边田园茅舍,景象非凡。

明代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游《通惠河》五律诗道:“颇意三江远,源流意若何。水深秋气切,竹密雨声多。熟果当尊落,飞尘旋堞过。柳阴催系缆,细听桔槔歌。”他在秋天里闲暇之余,来通州游览通惠河,感觉有如在江南家乡河道上所见的景观。因有水闸节制,河水较深,水流清澈,蓝空白云都映在水中。两岸片片竹林,秋风袭来,如下雨般唰唰作响。游船行在河上,有时岸边果树的枝条探伸河道上空,成熟的水果会突然从枝上掉下来,落在船上餐桌的酒壶旁。忽然刮起风来,尘土飞向远处的通州城并从城墙上飞过。垂柳千条万条拂着水面,柳荫遮日,赶忙停船,将缆绳拴在柳干上,在树荫下赏景,仔细听着旁边吊杆提水者哼着的当地小调儿。

读了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的这首诗,“波分凤沼”通惠河的美好景观也就自然出现在眼前了。

  • 编辑:李寒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