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县位于邢台市最北部,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70公里。地处上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古槐河、泜水河流域,历史上东侧为古大陆泽西部边缘,南临尧山为屏障,素有槐阳福镇之称。今日的县境东与宁晋县交界,西与临城县毗邻,南与隆尧县接壤,北赵县、高邑县相连。柏乡县地域面积在邢台地区最小,东西仅宽16.4公里,南北长24.4公里,面积268平方公里。当前共辖3镇3乡,121个自然村,人口18.3万。
千年古县柏乡的精华是什么?通过对柏乡城市文化研究,大致可以这样进行定义,是刘秀传说文化的实证地,东汉文化的起源地。为什么这样来定义?翻开柏乡的历史就可以形成这这样的想法,如果没有柏乡,河北大地上这么多的刘秀传说故事与史事如何去证实,如果没有柏乡,东汉王朝的历史当如何开始?而柏乡的历史又仅仅是从东汉开始吗?
柏乡最早地名称什么?先称“高”,再称“鄗”,汉称“柏乡”
早在新石器时期,柏乡县域就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地域。2010年发现的柏乡县小里冈古文化遗址,经过文物工作人员的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珍贵文物,同时也揭露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小里遗址遗存面积约6万平米,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约5700至6300年。文化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陶器的组合有:釡灶、钵盆、鼎盂、壶罐;石器有石磨棒、石磨盘及石铲等,除此还有大量的骨器,如骨锥、骨针等。在发现的陶器中有一件红陶埙引人注目,埙的发现对研究河北地区,特别是邢台地域6000年的音乐及乐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里冈遗址中,发现建筑遗址9处,房基内还保存着灶台烧火痕迹。在大量的生活遗物中有很多动物的骨头,这些骨头有鹿角、野猪、水牛等,这不仅可以研究此时期的动物种属,还对当时人类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清楚认识。
小里冈,本身就充满着神秘色彩,早在遗址发现之前,大量的地方史料记载,说此处在唐尧时期曾在此筑城。
商周时期,并没有柏乡这个地名,但柏乡的城邑史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文献中记载柏乡境内最早的城邑名字是“鄗”。鄗与高在认古代时相通,一般认为“鄗”为专用地名,从邑部,此类字在地名专用中有很多,如邢、郑等,可以解释古代时柏乡地域最早的地名称为“高”。高在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说: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最老的甲骨文字形也是这样。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说:高,地名,其地有河,为殷人心目中的灵圣之地也。卜辞中有“乙卯卜贞,求禾于高,嶚九牛。”意思是说在乙卯的日子,用九牛为祭品来上告天帝,以求大地粮食的丰收。
“高”地的具体地望在什么地方?学术界是有争议的。甲骨文大家胡厚宣认为高即为今日中岳嵩山。此为一家之言。通过笔者研究,商代的高地很可能即为今天的柏乡,包括高邑一带。甲骨文中有卜辞说:癸亥卜河其□宗于高。意思是说在癸亥日在黄河边宗庙进行占卜。历史专家研究认为,殷商时期,在河水和大山都有宗庙建筑。从地理环境看,柏乡与隆尧尧山相近,地势较高,又临近河水和古大陆泽,周围有开垦的土地,同时柏乡地域因邻近河南安阳的殷墟是王畿之地。高地为柏乡说应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嵩山距河水和殷墟较远,显然说高即嵩山的论点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春秋后期,周王室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使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诸侯国逐渐坐大。出现了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局面。西周邢国灭亡之后,柏乡地域归属于卫国,后又划为晋国赵卿。三家分晋后,柏乡就成了赵的地盘了。当然,中间也围绕着柏乡之的发生了许多次战争。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筑鄗城于此,地在今固城店一带。其后鄗又曾为中山所据,前296年赵灭中山后,鄗城就成为赵国的属邑了。
鄗,是历史上高邑县与柏乡县共用的一个名字,西汉时曾设鄗县,治在柏乡县内并封赵氏为柏乡侯。先后属桓山郡、巨鹿郡管辖。东汉时改名为高邑县,柏乡侯省入归属常山郡辖。隋代开皇十六年(596)析高邑、柏人县地置柏乡县,治在今柏乡,属栾州,后属赵属辖。宋代曾又将柏乡并入高邑,后不久复置,此后元明清三代没有变化。
为什么称为柏乡?《六书精蕴》一书中说:柏,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柏人,是指这里有有德之人,柏乡,是指这里是有德之乡。取名柏乡,一是源于汉代的柏乡侯国,《太平寰宇记》记载:取汉柏乡之名。从柏乡地名研究看,柏乡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在116个村庄中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近占一半。
古鄗城遗址:“鄗”之名称,始见于春秋时期。据《左传》哀公四年(前490)记载:“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所记载的邢、任、栾、鄗都是当时重要的城邑。鄗城遗址在今柏乡县固城店一带,当地的村民在此整理农田时,现还有高大的城墙断壁,残墙长约55米、高3米多,为夯土结构,在这个区域里不断发现有断矛、残剑及铜箭镞等兵器。
建立柏乡县后,县城迁于今址。据《柏乡县志》记载:县城城墙原为土城墙,周长6里余。宋太祖3年(970)曾诏修城池。清乾隆31年(1768)知县钟庚华扩修成砖城墙,周长1017丈,基宽2.9丈,高2.4丈,顶宽1.5丈,壕深2丈。清咸丰3年(1853),北城墙遇暴雨冲毁,翌年修复。1945年拆除砖墙,城墙废。
除城址外,在柏乡县还有千秋亭、南滑遗址等。
千秋亭,位于柏乡县十五里铺村北100米处,因汉光武帝刘秀于此登基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人纪念之,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拨专款重修千秋亭。千秋亭是东汉皇帝刘秀的登基处,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南千秋亭五城陌正式称帝,年号建武,后世称为光武帝。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鄗于六宗,望于群神……” 刘秀在此恢复了汉室的统治地位,从此开创了东汉王朝二百年的基业。
柏乡南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龙文化类型的古遗址,位于柏乡县南滑村附近,《柏乡县志》记载为厉王墓;而在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物和遗迹。
在柏乡还有一些古代墓葬。谈到古墓不能不说冯唐墓。
冯唐墓即是汉代名将冯唐。初唐的时候,王勃写下了一篇,《滕王阁序》,在这篇传世杰作中,王勃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宋代的苏轼也在他一首词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名句。冯唐本为赵国中丘人,即今之邢台内丘县。关于“冯唐易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死后葬于现邢台柏乡县城北三十里铺与赵州交界处,清柏乡县知县许梦兰道光二十年为冯唐立碑一通,现此碑已移到三十里铺村。冯唐墓在内丘县冯唐村还有一座。该墓地被铲平,未发现墓室和任何遗物,两处冯唐墓,何处为真,有待于发掘考证。
贾谅墓地在柏乡县南十三华里的驻驾铺村西南500米处。墓地是一片果园林,四周为农田。贾谅墓地面积约四十余亩,地面上遗存有石碑、石柱二根,翁仲、石羊、石虎各二尊,石碑、石柱全部歪倒在地。其它石刻均被风沙湮埋大部。据《柏乡县志》和墓碑记载,墓地是元代武威郡侯贾谅之子扬州总管贾庭瑞的墓地。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专门在此书写了“贾母贞节碑”,现此碑已迁到县文物保管所保护。贾谅墓地保存完好,墓地遗物雕刻艺术精湛,对于研究元代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在柏乡县西路村村北有一座古墓,这就是魏裔介墓。魏裔介(1616-1686年),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河北省柏乡县)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工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为学遵守程朱正统,提出“体用兼该”,将“格物致知”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著作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易经大全纂要》、《四书大全纂要》、《四书精义汇解》、《四书朱子全义》、《孝经注义》、《重刊千禄字书》及《兼济堂文集》等。
魏裔介虽然官居高位,但晚年农了冷落。康熙二十五年(1686),他自书一副对联于门上曰:“乌头宰相归林下有十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发书生庆青春七十一载宁忘战战惊惊。”此年四月,魏裔介因患牙疾病逝于家,终年七十一岁。葬在柏乡镇西路村村北。魏裔介死后,康熙皇帝派官员奉白银千两代御祭葬。他的家人想为其申请谥号,康熙皇帝以其“为人强悍,居乡多事”为由,不给魏裔介赐封谥号。直至乾隆二年,乾隆皇帝念及他为大清立下的功绩,追封谥号文毅并钦赐碑文。
除以上古墓外,还有正元寺古墓、吕都堂墓、坚镡墓、焦旭墓、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墓等等。
汉牡丹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北郝村,占地136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牡丹园是北郝村弥陀寺旧址,园内亭台楼阁,古乡古色,与历代碑刻石雕,出土文物相应成趣。
柏乡牡丹名天下。这是一句不虚的话,每年的谷雨前后,山左山右的,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约而至来到柏乡看牡丹。柏乡牡丹有什么神奇之处?
首先是柏乡汉牡丹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与洛阳牡丹相比,虽然同为帝封,一个是汉代,一个是唐代,两棵国花两差500年。
再者一个特点是同株异花。《柏乡县志》记载,汉牡丹曾长到两米高,枝粗如椽,同株异花,花大如盘,盛开千朵。因牡丹生长较为缓慢,一年只长一寸,又有寸牡丹之名。这株汉牡丹还可以开出不同的花色,不同的花型,层次色泽多变,年年盛开年年不同。
三是异地不活。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柏乡期间,顾问高久中雄十分喜欢牡丹,曾两次移栽到日本但均告失败,而柏乡的这棵汉牡丹也从此没有再开花。1949年新中国成立,汉牡丹枝繁叶茂,鲜花盛开。
四为堪称国花。花知兴衰,民间相传多年,在清代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驾崩那一年,汉牡丹曾开过两朵白花。1976年在三位伟人相继去世的时候,又神奇的开了三朵白花,
第五是素有灵气。汉牡丹园中有一通清代光绪十六年的石碑,记载着柏乡汉牡丹“素有灵气”。而民间又有“花开知国事,花盛则年丰,花衰则年欠”的说法,至今百姓“观花问事”之风仍很盛行。
柏乡古八景又称槐阳八景。《柏乡县志》中有记载,“槐阳八景”为柏乡之古迹名胜,但年代久远,历史变迁,景物多已湮灭。
八景之中以古鄗旧址第一景。鄗即柏乡古邑名,如见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鲁哀公四年(前491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鄗邑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归赵。因地处晋、赵边陲,诸侯攻伐常为征战之地。齐伐晋,中山侵赵,都在这里进行过战争。这里还做过魏公子信陵君的汤沐邑。《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湮于六宗,望于群神……”四个月后帝都迁到洛阳,鄗城原有皇帝料理朝政的宫殿,现当地人称为“金殿岗”。关于鄗城的历史,至今还有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比如王郎(当时在邯郸称帝与刘秀抗衡的豪强势力,后多被讹传为王莽)追刘秀、牡丹向君王、斩倒石人问柏乡,均颇具传奇色彩。
八景之二为光武遗踪 光武即东汉皇帝刘秀,原在县北十五里铺村西大路旁有汉光武庙,是汉光武帝刘秀即皇帝位的地方。此庙据地方志书记载为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建立,岁时以祀。正殿中有光武皇帝像,后院为僧众所居。庙前有断首石人一个。相传刘秀自蓟奔往信都时,夜色昏黑,迷失方向,行至鄗南五成陌,闻前方有人语,上前询问此系何地,信都在什么地方,对方竟不答话。再问,仍不答。刘秀一怒之下,拔剑向黑影砍去,“砰”的一声,一人倒地,一人惊走。刘秀近前俯视,乃是一石人。另有石碑二块,其中一碑上书“汉光武斩石人处”七个大字。
高庙晴云是第三景,位于柏乡县城西南五里崔府君庙。因庙建在一座三丈多的高台上,故俗称高庙。台顶面积逾亩,西南大殿三楹,东西两厢为禅房。大殿前有古槐一株,古槐下有水井一眼,大殿内供崔府君像。崔君府君为祈州人,唐贞观初,举贤良,曾为柏乡县令,在任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因此柏乡为了纪念他建立的庙宇。每年阴历三月初一是高庙大会,此时商贾云集,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百姓登台纵目,顿觉野旷天低,大有超脱尘世之感。举首仰望,蔚蓝的天空中,白云缓缓飘移。悠然而神往。俯视台下大地,阡陌纵横,黍稷盈畴。极目远望柏乡风景尽收眼底。
太行晚翠是柏乡八景之七。太行白云山,距柏乡县城约五十里,那里站在城头眺望,落日余辉下的太行瑰丽景色,与一望无边的粮田,形成了一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