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池村位于河北省南部沙河市柴关乡,距沙河市区50公里。驾车路线:邢台市区——沙河白塔——册井——柴关
——绿水池村。
南临王硇村5公里,北临峡沟村3公里,三面环山。绿水池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村内多为青瓦罩顶式和红石板罩顶式的二层楼房,明代的石阁楼、清代的古戏楼、清代古井,都仍然保存完好,是南太行山区保存较完好,最具典型性的传统古村落。
据绿水池村王姓家谱记载:明代中晚期,四川籍王姓武官因为朝庭押解皇纲,在河南与河北两省交界外被劫,为躲避朝庭追查,其中一支逃到王硇村,另一支逃居现绿水池村。因此,绿水池村该支王姓与王硇村王姓当为同宗同族。稍后,又有邢台县山区某村另一支王姓再迁此地,繁延后代至今,形成现在村落。
相传绿水池古为白龙居所,后有农户欲在此建庄,因嫌此处无水,遂言:“白龙如若允我居此,即显灵出水”,语毕,果有一龙从空而降,龙躯盘旋于山坡片刻后,白龙席卷而去,龙躯碾压处出现一池绿水。农户上前观望,只见水池呈龙貌,龙头、龙身、龙爪、龙尾形貌逼真,后在龙池上游建一座石拱桥,后人谓之古龙桥。而因龙池山水碧绿,该村便称之为“绿水池村”。
绿水池村是南太行山区十分典型的传统村落。全村居民住宅约3000余座,多为清代或民国建筑,建筑风格多为青瓦罩顶和红石板罩顶式房屋,约2300余间,80%以上保存完好。绿水池村古民居建筑别具特色,多以四合院居多,中有多院互通。房屋墙体多为当地产禇红色丹霞岩石经过加工为长条形石块后垒砌,室顶建筑为起脊扣瓦和红石板罩顶,门窗及室内房梁多为木架结构,另有数十户宅院朝街门处置有木质“闪屏”。门楼样式多样,出檐处和门罩顶部镶有精致的砖雕,门楼隔板雕刻精美,上多绘有松、竹、梅、狮子、祥云等象征美好、寓意吉祥的图案,门前多放置青石带图案的“门当”,门楣处少见“户对”。村东出口处有一明代石阁楼,阁顶有庙,靠南侧有清代古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