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唐县】唐县风景名胜之红色旅游景区

  • 2019-11-07 14:53:13
  • 美丽唐县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在县城北1千米的钟鸣山下,距京昆高速公路唐县出口3千米,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一处由两馆、一堂、石拱桥、牌楼、碧瓦灰墙组成,气势恢宏、雄伟壮观、青山拱卫、绿树掩映的大型建筑群,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原在县城内,1985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迁今址,1986年11月12日与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并以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被编入《中国博物馆志》、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

纪念馆大门前为汉白玉拱桥,名为“友谊桥”,桥前为停车场,牌楼式大门为三开,配以不锈钢栅栏,正上方匾额上镶嵌着胡耀邦题写的馆名“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入门后约10多米处正中央有用印度红花岗岩建造的卧碑,上面镌刻着白求恩、柯棣华的浮雕头像和用中英文字书写的生平简介。南低北高的中轴线主干道是一条有108级、11米宽的石阶路,直通“两馆一堂”及连接它们的长廊。纪念堂居中矗立,为八角型宝顶式建筑,面积约700余平方米,可举办大型展览和集会等活动。

纪念馆现有两个固定陈列:一个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另一个是《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柯棣华大夫》。两馆展出珍贵历史图片360余幅,实物310余件,并采用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两位国际友人的光辉形象、不朽业绩和伟大人生。纪念堂大门两侧的长廊,东西长60米,廊下为紫铜锻打的浮雕壁画,展示白求恩、柯棣华的光辉业绩,场景壮观,形象生动。

建馆至今,已先后接待国际、国内各界人士达610余万人次。来访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温家宝、刘澜涛、杨成武、吕正操、王鹤寿、郑天翔等,有联合国官员卡尔森女士、巴守义博士,有加拿大、印度、美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等国际友人和香港、台湾同胞。小学生入队、青年人入团、新党员宣誓,都来这里举行庄严的仪式。人们把白求恩、柯棣华作为时代的楷模,把他们的精神作为行为准则,把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作为陶冶情操的神圣殿堂。

1995年,纪念馆被命名为保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12月被中央14部委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4年被中共河北省委命名为“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唐县城北的钟鸣山下,有一处坐北朝南、气势浩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与环抱它的绵延起伏的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斗拱飞檐的纪念堂、白求恩纪念馆、柯棣华纪念馆,南低北高的花岗岩台阶,云脊碧瓦的迎门牌楼,与四周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的围墙浑然一体。穿过偌大的停车场,一排高大的垂柳,枝条茂密,迎接着八方来宾。站在下有哗哗流水的汉白玉拱桥上,但见胡耀邦题写的馆名镶嵌在高高耸立的牌楼的正上方。透过牌楼,第一级台阶处原修有仿古大门,现已被一块巨大的印度红花岗岩所代替,上面雕刻着白求恩、柯棣华的头像和生平简介。主轴线上108级条石台阶直上落差22米高的主建筑群,建筑群的正中央是八角形结构的纪念堂,两边各设长廊,建有4组铜浮雕。西侧是白求恩纪念馆,东侧是柯棣华纪念馆,馆前原有相应的两尊雕像,改造时已去掉。中间宽阔的广场上原有花坛荷池,现已大面积铺上带有红十字造型的彩色水泥地砖。南侧石狮昂首,雪松繁茂,银杏参天,桧柏挺立。4层平台中,种植的金银花,气味芬芳。色彩斑斓的花草,引蜂招蝶,争芳斗艳;遍栽的林木,绿树成荫,松青柏翠。站在纪念堂前回首南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放眼百里,虚雾飘渺,定州开元寺塔远在天际。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内展出的300多幅图片和300余件实物,记载着白求恩、柯棣华这两位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业绩。几十年来,白求恩精神和柯棣华精神一直鼓舞着唐县人民前进;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两位国际友人,修建了这座永恒的建筑。

新馆筹建

1940年1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军城南关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上举办了简易的白求恩事迹展览室;1942年12月,又在柯棣华大夫逝世后,在葛公村白校举办了柯棣华事迹展览室,这两次展览,成为在唐县设置这两位国际友人展览馆的前身。1971年,唐县革命委员会在县城借用县总工会俱乐部,改建成了白求恩纪念馆,1982年又用一半的展线增加展出柯棣华事迹的内容,馆名改为“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这个展室仅166.74平方米的小型纪念馆先后接待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观众达10万多人次,接待加拿大、印度等国外宾22次110多人。可是,由于收集的资料逐步增多和接待任务越来越大,旧有的纪念馆已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造新馆成为唐县人民的强烈愿望。

198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唐县参加植树绿化活动,中共唐县县委、唐县人民政府的领导,责成时任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田明谦面见总书记,拜请他题写馆名。胡耀邦同志欣然答应,回京后挥笔题写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3月27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唐县。1984年11月,唐县人民政府写出修建纪念馆的专文请示,县长王德山带着有关人员北上京城,南下省会,得到财政与城建部门的支持,拨给专款150万元。1985年3月,省、地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同唐县人民政府领导一起,在县城和县城周围选择馆址。按照县城规划和长远布局的要求,经过对比筛选,初步选定县城北钟鸣山前为新馆址,并请河北省建筑设计院设计。8月中旬,中共唐县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以县委常委韩海山为组长、田明谦为副组长的修建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筹备组。11月6日至8日,原河北省建委主任王子兴和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罗存智来唐县进一步作了考察,最后确定,新馆址仍在钟鸣山下。同时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式。随后,县五大班子领导反复讨论了建筑方案,要求全县各行各业全力支持这一工作,决定12月9日举行奠基仪式。这时已是11月26日,还有十来天时间,既要按设计征地50亩,又要准备奠基仪式,谈何容易!筹备组立即组织力量着手征地。山南庄村的干部群众听说为两位国际友人修纪念馆,顾全大局,甘愿作出牺牲。结果,仅用了7天时间,到11月3日,征地工作告捷,各项手续办理完毕,并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县委书记冯庚子书写的奠基石由曲阳雕刻好运来;馆址内原有的十几个地阶被削平,会场得到平整,临时的道路修通,唐县人民迎接12月9日的到来。

1985年12月9日,雪后初晴,钟鸣山上的松柏,在枝头积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翠绿。山下,彩旗飘扬,大幅会标上写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奠基仪式。”唐县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驻军官兵,白求恩、柯棣华生前工作和逝世地所在乡的代表、少数民族和华侨代表等2000多人,冒着风寒,沿着清扫过雪的道路,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这里。河北省人大主任孙国治、副省长王祖武、省政协副主席徐纯性专程赶来参加奠基仪式,省外办、省建设厅、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保定地委、行署领导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卫生部、新华社、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发来电报,唐县在京老干部张林池、田一农、臧伯平等打来电话,祝贺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奠基。

上午10时,雄壮的国际歌声绕山回荡,奠基仪式开始。大会由县长王德山主持。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冯庚子、河北省人大主任孙国治、保定地委书记乔世忠先后在仪式上讲话。他们都强调,在唐县重新修建这座规模宏大的纪念馆,就是要让人们更好地缅怀先烈,让白求恩、柯棣华的国际主义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所以,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质量、高速度地把它建设好,争取1986年11月12日白求恩逝世纪念日竣工。

“隆隆”的40响礼炮,象征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啪啪”的两挂鞭炮,表示着白求恩、柯棣华两座纪念馆的奠基。这一天,确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它是柯棣华大夫逝世43 周年纪念日,又是伟大的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日;今天,这里又重添新的一页,省、地、县领导挥锨把一块高70厘来、宽50厘米、厚15厘米的奠基石埋在了主建筑的地基上。由此,人们似已看到一座雄伟的建筑拔地而起!

修建这样一座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现代化结构的大型建筑群,在唐县实属首次。中共唐县县委、唐县人民政府把这项工程当作艰巨的政治任务,号召全县人民用白求恩、柯棣华的精神来建设它。1986年初,纪念馆修建指挥部成立,常务副县长傅尚信为总指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海山为副总指挥。担负土建工程的是唐县第一建筑公司王国珍队。建筑队接受任务后,迅速开进工地,破土挖基。基槽深达7米,完全用钢筋水泥浇注,使建筑物的基座深深地与山体连在一起。6月,中国和加拿大政府议定,要把唐县白求恩纪念馆和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这一消息,进一步激发了唐县人民建好纪念馆的积极性,党政机关的干部,工商企业的职工,中小学的师生,驻军官兵,争相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8月5日,县委常委会决定,充实加强指挥部力量,安排县委副书记齐子英为指挥部政委,县委顾问张高林为指挥部顾问;同时,还集结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全县各单位的技术力量到建馆工地指挥施工、带班作业。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消息,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代表团将于11月12日来唐县参加新馆落成和两国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的签字仪式。9月3日,万里副总理批准外交部、对外友协、文化部关于中国和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的请示。省、地领导及时赶赴工地,检查督促。在这种紧迫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又作出昼夜奋战、突击施工的决策。当时,基础工程刚刚完成,王国珍队已感到力不从心。唐县第三建筑公司经理邸同拴在北京得知家乡修建白求恩纪念馆,马上组织技术力量雄厚的工程队,返回家乡,投入施工。易县清西陵管理局闻讯,派出40多人的古建队星夜赶来支援。正在军城一带修路的武警部队某部官兵,携带机器设备来到工地帮助施工。省建公司的大型吊车开来了,县化肥厂、农机厂、油嘴厂的电焊机送来了,南庄子村个体建筑队的吊车运来了,县印刷厂的发电机也运来了……有着高度革命觉悟和光荣传统的唐县人民,以白求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为修建白求恩纪念馆增添着一砖一瓦。

突击施工适逢秋收种麦的农忙季节,而工地建设者们几乎都是农民。但施工的人们却舍不得离开工地,他们说:“白求恩、柯棣华为了帮助中国抗战,连生命都牺牲了;为了建好纪念馆,我们也要做出牺牲!”施工工地上,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工人3班倒,机器昼夜不停。

琉璃瓦本来是以销定产的物品。指挥部顾问张高林带人下灵山,跑易县,上北京,最后到北京市门头沟西山琉璃瓦厂才如愿以偿。符合规格的木材吃紧,文化部把本单位的70立方指标支援了唐县。大型钢材不足,县物资局的业务人员跑了几个省、市,保证了工程用料。淑闾村的石匠披星戴月,一锤一钎地为纪念馆的台阶开采出一块块2米长的条石。县木器社的工人加班加点,一斧一凿地为纪念馆做出一个个宽大的门窗。

三建公司的主阵地是纪念堂,一建公司的战场摆在两座纪念馆,两军对垒,争插红旗,比质量,比速度,工程突飞猛进。大吊车伸着长长的胳膊把成吨的钢梁吊在空中,交给工人焊接,电焊爆出的火花,像节日的烟火,点缀着这突起的高层建筑。搅拌机的咣当声,震动器的隆隆声,电锯的尖叫声,同拿红绿旗指挥员们的吆喝声,汇合成雄壮的交响乐,迎接着这雄伟建筑的竣工!

1986年11月1日,保定地委、行署发出贺信,高度赞扬唐县人民修建纪念馆的冲天干劲。随后,纪念堂、白求恩纪念馆、柯棣华纪念馆、牌楼、拱桥、油路相继告竣。一处总占地面积为62亩,主体建筑为1818平方米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奇迹般地出现在钟鸣山下。

白求恩纪念馆的内展工作同样是一项宏篇巨制,它与土建工程齐头并进。从1986年9月27日开始,负责内展工作的韩海山、吴彦雄、陈勇、崔琳带领20多位同志,在那火红的日子里,开始了火红的事业。他们的目标—宏伟的建筑配以现代化的内展,时间短暂要精心打造高质量的佳作。

资料组的同志分兵几路,到北京中国图片社、军事博物馆、文化部、新华社、北京军区搜集资料;到石家庄国际和平医院、华北烈士陵园请求支援。他们辛勤的汗水和不知疲劳的双脚,换来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宝贵的历史资料。大幅的图片大都由中国图片社承做,工人同志听说要做白求恩的展览,加班加点,全力支援。文化部的领导听说唐县寻找资料有困难,毫不保留地把全部白求恩的图片资料小样交给内展的同志参考。参加内展的人们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很快研究制定了内展陈列大纲。

保定地区展览馆的赵曙光,担任展室总设计,他以现代意识的美学观点,安排布局、策划版面、协调色彩。美术组的同志泼墨涂彩,精心装裱,创作出一幅幅反映白求恩事迹的图画。保定地区文化局从地区群艺馆、保定师专、涿州、定州、新城等地的文化单位,抽调7名美术人员来唐县帮助工作。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生动自然,维妙维肖,色彩鲜艳夺目。

整个10月,唐县职工俱乐部的大厅成了内展制作组的战场。这里彻夜灯火通明,大家满腔热忱地工作。一摞摞吹塑纸、泡沫板、亮光纸经过这些能工巧匠之手,刹时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在这里,不论职务高低、年岁大小,个个不怕脏,不怕累,不讲得失、不计报酬,为让白求恩精神发扬光大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11月初,内展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内展组的同志们中午顾不得回机关吃饭,啃上几口凉馒头,喝上几口水,继续工作,人人心里有一团火。11月10日,内展工作完成。中共保定地委、行署和县里的领导检收时给予高度评价。

白求恩纪念馆的内展,展线长73米,高1.8米,展出图片90幅,美术作品11幅,实物31件。宽敞的展室前厅,华灯垂吊,迎门紫红色的屏风两侧,装饰着两片枫叶,中间镶着白求恩的浮雕头像,头像下面是耀人眼目的7个大字:白求恩精神不朽!

1986年11月12日,是白求恩大夫逝世47周年纪念日。这天,新建的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翠绿的松柏、金黄色的琉璃瓦,映衬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分外艳丽。纪念堂上方,横挂着巨幅横标:“唐县白求恩纪念馆揭幕仪式”。

唐县社会各界人士、学校师生和驻军官兵1500余人,穿着节日的服装列队进入纪念馆前的广场。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代表团团长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玛格丽特·埃文思以及白求恩的亲属等11人,专程前来参加揭幕仪式和中加两国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的签字仪式。

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省、地领导从北京、石家庄和保定赶到唐县,参加白求恩纪念馆揭幕仪式。揭幕仪式由保定地区行署专员丁文斌主持。河北省副省长洪毅、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刘庚寅、文化部部长助理高运甲等先后在揭幕仪式上讲话,他们希望白求恩的精神发扬光大;祝愿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代表团团长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也在仪式上讲话,他说,白求恩把我们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河北省我们参观了几个纪念馆,但是这里是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白求恩纪念馆,我想这里一定会成为中国和加拿大人民一个很重要的纪念地和旅游地。中共唐县县委、县政府向加拿大代表团赠送了新建的唐县白求恩纪念馆模型。克里斯塔克斯团长也把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的模型赠送给唐县白求恩纪念馆。他还提议,让加拿大代表团12岁的女团员和中国11岁的少年儿童揭开模型上的绿绸,以象征中加友谊代代相传,白求恩精神万古长青。白求恩的亲属尼利夫人把白求恩来中国前留给他们的一张照片赠送给唐县,她祝愿唐县人民和白求恩家乡人民的友谊长存。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玛格丽特·埃文思女士向唐县白求恩纪念馆赠送了纪念品,并向唐县的同行们问好。仪式上,还展示了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章文晋为唐县白求恩纪念馆书写的题词:“中国革命之友,国际主义楷模”;展示了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赠送的锦旗,上面写道:“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辉”。离休老将军王统,赠送了24盆君子兰,摆放在白求恩纪念馆内。

一条长长的红绸被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和河北省副省长洪毅剪开,遮挡纪念馆大门的红帏被徐徐拉开,白求恩纪念馆迎进了第一批加拿大贵宾和中国的瞻仰者。人们兴致勃勃,倾听白求恩的事迹介绍;满怀深情地在留言簿上留言;目不暇顾地观赏着纪念馆的造型和建筑艺术。

直径20米的八角型纪念堂大厅里华灯齐放,正中一幅浓彩国画,一条醒目的横标写着:“中国唐县白求恩纪念馆、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结为姊妹馆签字仪式”。葛汉等加拿大贵宾和刘庚寅、高运甲、洪毅等中方各级领导人参加签字仪式。中方主签是河北省文化厅厅长郑熙亭,助签是唐县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田明谦;加方主签是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助签是玛格丽特·埃文思。双方在谅解备忘录上签字,并互换了文本。摄像机、照相机“咔咔”地记录下了这珍贵的场面。从此,中加两国白求恩纪念馆会像亲姊妹一样友好往来,中加友谊一定会通过白求恩这条纽带源远流长。

1988年10月,保定地区行署决定对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的未完工程进行续建。唐县建立续修指挥部,政府顾问王德山任总指挥,地计委工程师孙厚蓬为副总指挥。担负续修任务的还是一建公司。施工中,严格技术,从易县古建队聘请了两名古建师,按照古建要求,具体指导“两馆一堂”3个屋顶的返修。搞了室内装修吊顶、重铺水磨石地板等项工程;对堂、馆大理石腰线和纪念堂女儿墙以及拱桥、台阶等都进行了返修或整修。另外,还修建了挡土墙、围墙和排水设施,增建了大门等预算外配套工程。这样,经过指挥部成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精心施工,历时近一年,投资43万元,使纪念馆构成一定格局,面貌焕然一新。1990年4月,以她宏大的气势,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列入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

1986年11月12日,在纪念白求恩大夫逝世47周年的日子里,迎来了第一批加拿大贵宾和中国的瞻仰者,标志着纪念馆对外开放的开始。1987年5月1日,聂荣臻元帅亲笔为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中间的“纪念堂”题名。从1988年开始,中共唐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柯棣华纪念馆内展的筹备工作,但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布展。1990年春,柯棣华纪念馆的内展事宜得到国家文化部、保定地区行署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县委明确副书记马越、副县长王汝谦分管这一工作,并组织力量,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海山为组长、县文化局长崔琳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确定纪念馆馆长陈识路为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宗健为资料组组长;县文化局种海滨为制作组组长;县文化馆美术工作者曹耀宗为总体设计。

1990年8月初,资料组的人员投入工作,近至本县,远至石家庄、北京、长春和大连,行程万余里征集资料。他们不顾旅途疲劳,常常彻夜不眠地工作。中秋佳节,本应家人团聚,可为了尽快完成内展,他们却远走他乡,在北国的长春,一头钻在资料堆里,寻找查阅,觅览着柯棣华的生平材料;长春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对外友协、新华社、图片社、北京军区后勤部,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地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人们听说要搞柯棣华展览,又无处无人不伸以援助之手。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到10月12日,使大量的珍贵照片和宝贵的文字资料集于唐县,为内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之,三易其稿,撰写出《柯棣华纪念馆内展大纲和版面文字》,完成了展版设计,制作出了100多幅不同规格的照片。美术工作者为了再现柯棣华的光辉形象,精巧构思,精心创作,尽可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装裱人员不计报酬,精细操作,使画面整洁清秀;木工师傅们昼夜奋战,突击施工,为光大柯棣华精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整个内展工程,采用选精兵、调强将的方法,十几个人完成了几十个人的工作量,并且立足自力更生,处处精打细算,使内展费用大大降低,按正常预算需要8万多元的事情,却只用了不到3万元。

11月6日到22日,展览进入最后的组装,工作人员们不畏严寒,白天黑夜地工作在宽大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展厅里。一块块展版上墙了,一张张照片排好了。看着这经过自己的双手创制的再现柯棣华精神和事迹的作品,看着这众多人用汗水和辛劳建起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人们忘记了被寒冷冻裂的双脚,忘记了不能按时就餐带来的饥饿,心里只有对柯棣华大夫火一样的爱,海一般的情。

11月30日,内展通过了省、地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县领导的验收。这个完全靠县内人才干出来的宏篇巨制,布局精当,资料翔实,形式新颖,充分展现出唐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纪念馆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大理石牌匾,上刻胡耀邦同志题写的馆名。宽敞的前厅里华灯垂吊,迎门是墨绿色平绒制成的巨大屏风,上面镶着8个镏金大字:永志不忘,永为楷模。这虽然不是聂荣臻元帅的手迹,但取自他为柯棣华的题词。屏风前面立有汉白玉雕成的柯棣华大夫的半身胸像。展厅入口上方,悬有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匾额:“柯棣华纪念馆”。展室内73米长的展线上,展出图片134幅,实物42件,不少资料都是第一次公开展出,成为目前国内比较齐全完整、规模最大的柯棣华专门纪念馆。

1990年12月9日,是柯棣华大夫逝世48周年纪念日,唐县柯棣华纪念馆的开馆典礼将在它的前夕12月8日举行。这天,被装点一新的唐县柯棣华纪念馆,更显得庄严肃穆。冬日的阳光,洒向大地,照得松柏映翠、瓦顶泛黄。晴空、绿树、彩旗、人群,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图画。柯棣华纪念馆门前横挂着巨幅横标:“柯棣华纪念馆开馆典礼。”

唐县干部群众、解放军官兵、学校师生、医务工作者、柯棣华生前工作和逝世的葛公村的代表480余人聚集在这里,参加开馆典礼。柯棣华的夫人郭庆兰、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校长的康克专程从大连和长春赶来参加开馆仪式。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德润、省出版局副局长张瑞安、省文物局局长张志、保定地委副书记贾瑞增以及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共保定地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来参加典礼。

开馆典礼由唐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世敏主持。中共唐县县委书记程克明在讲话中说:“柯棣华在唐县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3年,他用自己的生命和业绩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柯棣华纪念馆的开馆,又为唐县增添了一处新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它将以翔实的内容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向人们展示柯棣华大夫的丰功伟绩,以独具特色的文物价值和壮美的雄姿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促进中印和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全县人民要充分利用这一生动教材,深入开展向柯棣华大夫学习活动。”地委副书记贾瑞增说,白求恩精神和柯棣华精神是全世界的,但首先是唐县的,这也是唐县人民引以自豪和感到光荣的。全保定地区的人民都要开展学习柯棣华的活动,并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凝聚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士气。

在开馆仪式上,郭庆兰格外激动。她说:“柯棣华长眠在我国土地上近半个世纪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为他的纪念馆举行开馆典礼,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开放这个纪念馆有国际意义,在印度的很多亲人都很关心这里,因为是柯棣华战斗生活并以身殉职的地方。我希望这里成为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好场所。”康克同志也在大会上讲话,他回顾了与柯棣华并肩战斗的历程,高度评价了他在唐县大地留下的可歌可泣、永不磨灭的动人事迹。他还代表白求恩医科大学向柯棣华纪念馆赠送了锦旗,上面写着:“国际主义者典范,医务工作者楷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向大会赠了镜匾。

系有3个绣球的大红绸布拉开了,地委副书记贾瑞增、县委书记程克明手持剪刀,同时剪断彩带,渴望的人群有序地拥进了柯棣华纪念馆。

2009年至2013年,争取红色旅游项目资金300余万元,新建影视厅、文物库房、监控室、旅游厕所、步游路、安装安防设施,实现安防监控全覆盖;馆区主干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等。同时,加大了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诚信旅游景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至2015年,争取项目资金400万元先后对白求恩纪念馆和柯棣华纪念馆进行展览提升。白求恩纪念馆的展览主题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展出的内容分为6部分:一、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二、倡导医疗制度社会化。三、投身国际反法西斯前线。四、远道来华、援助抗战。五、战斗在晋察冀。六、精神不朽、友谊长存。柯棣华纪念馆展览的主题为《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柯棣华》。展出的内容也分为六部分:一、青少年时代。二、远道来华。三、初到陕北。四、晋察冀岁月。五、以身殉职。六、风范长存。纪念馆藏品丰富、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有珍贵历史图片360余幅,实物310余件。有白求恩当年使用过的“子弹钳”“镊子”“消毒锅”“毛油灯”“木工工具”;有柯棣华当年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其中历史照片《白求恩与毛泽东》首次与观众见面;还有白求恩、柯棣华战友的后人捐赠的物品等。两馆展览采用声光电、景观、雕塑、电子图表、绘画、音频、视频、多媒体等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完整地记录了他们的生命轨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

2016年,在纪念馆进大门第一平台处安装高清LED大屏,用于播放电影故事片《白求恩大夫》《柯棣华大夫》和专题片,并对馆区绿地更新树种、美化园区、修建步游路、增设文化长廊。2017年又铺设大门口花岗岩石板路面和新建高标准公共卫生间等,进一步提升了景区标准。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作为唐县一处标志性的建筑,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参观,或观景,或抒情,或留影,或登高远眺,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作为一处独具特色的宣传阵地,召唤着八方有志之士到此瞻仰,或拜谒,或学习,或怀念,或集会宣誓,无不深受教益,精神振奋。这座永恒的建筑,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唐县大地,它将和白求恩精神、柯棣华精神一起永放光辉。

原文载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白求恩在唐县》一书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柯棣华在唐县》一书。此文录入时合并为一文,同时根据现实情况对文字进行了增改。

现代诗文

白求恩纪念馆

钟鸣山下记美名,两馆一堂气势宏。

英雄碧雪尧乡染,精神永存日月同。

七律·纪念白求恩逝世七十五周年(新韵)

渡海飘洋不为难,跋山涉水气非凡。

枪林弹雨医军士,炮火硝烟救伤员。

满腹博学留阵后,一腔热血洒敌前。

太行有幸埋忠骨,魂铸唐尧万代传。

纪念白求恩

千难涉险步神州,万里征程志未休。

炮火硝烟激将士,枪林弹雨笑敌酋。

但求真理驱伤痛,肯为和平斩倭寇。

国际友人千古赞,山河不老放歌喉。

七律·参观白求恩纪念馆有感

钟鸣山下谒英魂,翠柏苍松映彩云。

展馆回廊听战绩,碑文石刻阅精神。

张张剪影集风尚,件件珍藏励后人。

万象澄明秋溢韵,百年功绩不蒙尘。

七律·白求恩(新声韵)

重洋远渡赴征程,君子无私无畏行。

烟火熏陶弘正义,山川跋涉鉴丰功。

仁心济世九州誉,妙手回春万古铭。

领袖鸿文深切记,而今谁不赞英雄。

七律·纪念白求恩

尧乡鼓角已熄鸣,犹记白公弹雨行。

古木苍石扬气品,青山陋室忆音容。

忠魂永驻英雄地,村野长怀赤子情。

高节育人福社稷,全民敬缅益无穷。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