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保存完好;紫荆关负山阻河,是军事建筑与自然风景结合的经典之作;千秋绝唱荆轲塔、千古之谜人头坑、千载佳话黄金台、千年不朽道德经显示了易县悠久厚重的文化内涵。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共有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是中国陵寝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上辉煌壮丽的一页。尤其是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的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历史上有过不同称呼,后因山上长满紫荆树,明朝时改称紫荆关至今。紫荆关地理位置独特,地势险要,为全国9大名关之一,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畿辅通志》称紫荆关“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化)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戎守。”古人描述这里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涌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其轮廓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至6公里,中有古河道纵贯,河东侧南北向有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根据现有遗存,学者将燕下都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墓葬区和古河道五大部分。燕下都遗址发掘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该遗址中出土的“燕宫门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成为河北博物院标志性的“镇馆之宝”。这个形象常常成为象征性装饰,出现在河北各个文博机构的院墙、展厅内。这件巧夺天工的青铜器,穿越两千多年时空后,仿佛还在镇守着“悲歌之士”们走过的城门……
作为燕国都城——燕下都所在地,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燕昭王招贤纳士和荆轲刺秦王了。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荆轲刺秦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尊贤和重义的代表和典范。2300年前,壮士荆轲南渡易水西行刺秦,在此与燕太子丹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举惊天地,泣鬼神,演绎为千古绝唱,并由此成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渊源。
易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