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战国古邢台(檀台)
檀台,又名古邢台,是一种楼台式的建筑,西周邢国是周公旦的嗣国之一,由周公旦第四子任邢侯,周成王册封邢侯为元侯(即诸侯之长),并赐予“弓锡之命”,有征伐开战之权,这是非常高的地位和权利,整个西周仅有三个国家获赐“弓锡之命”(征伐权),邢侯为了炫耀其作为元候和“弓锡之命”的煊赫地位和威仪,乃建邢侯台,用以祭拜天子,宣示对周王之忠心和奋发有为的雄心。此后邢侯搏戎,屏蕃周疆数百年,载美于诸侯。
春秋末期邢成为赵襄子封邑,故后来称作襄国,战国时期,魏国进献了一批荣椽,赵成侯用之在邢地建为檀台,史称“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檀台”是一种楼台式的华丽建筑。遥想当年,登台远眺,旭日东升,大陆泽波光粼粼;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或许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了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乃立邢为信都,建立信宫,以朝诸侯,邢台由此成为赵国之别都,赵武灵王便曾长期居住于信都,赫赫有名的“胡服骑射”便决策于此。檀台烟雨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今邢台市仅剩古邢台遗址。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见荣椽空土丘。衰草凄凄迷故址,荒林莽莽尽耕畴。淡云疏雨流霜月,穴免栖狐卧喘牛。感慨西风凭吊者,谁人能说赵成侯。
2、战国内丘太子楼
太子岩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洞前昔有太子楼,相传虢国太子曾在此居住,并与扁鹊一起采药。太子楼相传建于战国,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楼废洞存,太子楼现主体现已经坍塌,根据遗址观察,主楼面阔三间,长11米,进深二间,宽6米。楼分上下两层,后面的建筑借助崖壁构建,迄今在石壁上保留有原建筑的方形孔。在石壁上有人工开凿的上下两层石洞,太子楼所处位置还是观赏太行圣景的好去处,在《重修太子楼碑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三春凭栏四望,见夫鸟语松柏樵,登石径山中之雅趣,足兴水绿涧下花红岭山□外……红日之升海,白云之出岫,清风之飘飘,明月之昭临,以为此楼增观瞻者.....”
有关太子楼的建筑年代,据清代《重修太子楼碑记》载:“自周朝以来,群来谒楼拜祀也。”
3、后赵襄都百尺楼
襄国,今邢台市,后赵国都,后赵襄国城最引世人瞩目的,是其巍峨壮观栉次鳞比的宫殿群所焕发出的帝王气石勒在襄国所建建德宫的主要建筑有正阳门、端门、建德殿、建德后殿、徵文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后六宫等。百尺楼,后赵明帝石勒所建。石虎擒徐龛,“送之襄国,勒囊盛于百尺楼,自上攥杀之”。洛阳百尺楼为魏文帝曹丕所建,《寰宇记》说是曹睿建于金墉城内,“在故城西北角”,赵一清引《洛阳地图》说“金墉城内有百尺楼”。据此,后赵襄国百尺楼亦为仿洛阳百尺楼而建,位置当在襄国宫城西北角。“百尺楼”—是襄国都城建筑中独特一景,其实际功能兼有游赏美景和瞭望功能。登斯楼上,襄国美景一览无遗,是石勒游玩之所。
4、后赵襄都太武殿
襄国,今邢台市,后赵国都,赵王石虎作太武殿于襄国,作东、西宫于邺,十二月,皆成。其中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纵六十五步,广七十五步,以文石。下穿伏室,置卫士五百人。以漆灌瓦,金瓦银楹,珠帘玉壁,穷极工巧。殿上施白玉床、流苏帐,为金莲华以冠帐顶。又作九殿于襄国显阳殿后,选士民之女以实之,服珠玉、被绮者万余人。教宫人占星气、马步射。置女太史,杂伎工巧,皆与外同。以女骑千人为卤簿,皆著紫纶巾,熟锦,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靴,执羽仪,鸣鼓吹,游宴以自随。奢侈豪华的太武殿透露了石虎的荒淫无道,太武殿变成了太污殿,所以在冉闵攻破襄国后,一把火焚毁了这些宏伟豪华的建筑。
5、唐代邢州清风楼
唐代邢州是繁华的商业重镇和重要的军事重镇,邢州白瓷号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邢州素有“富商天下第一”的荣誉,唐代邢州驻军为昭义军,素有“昭义步兵天下第一”的荣誉。唐高祖李渊之子、鲁王李灵夔和唐太宗李世民之子、纪王李慎先后任职邢州刺史。清风楼相传便是由李灵夔任邢州刺史时所建,与滕王阁为同时代建筑。滕王李元婴为李渊第22子,李灵夔为李渊第19子,李灵夔为宇文昭仪所生,善音律,好学问,工草隶,与诗人王维交好。清风楼内至今尚留存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留下的四季图,颇足珍贵。
《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元代修缮后,被称作与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齐名,“夫滕王、黄鹤、岳阳、清风之檐楹竞奇,水山争秀”。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顺德知府黎光亨重新修复,以宣扬清风廉政,所谓“皇风肃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学士陈音撰写了《清风楼记》流传于今。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7丈余,下面砖石筑台,上面斗拱飞檐,气宇轩昂,庄严雄伟。
清风楼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邢台市的城市原点所在,郡楼远眺自古为顺德府十二景和邢台八景之一。
6、宋代宁晋梳妆楼
邢台市宁晋县延白村有座梳妆楼遗址。相传是宋仁宗的慈圣光献曹皇后未出阁时的梳洗打扮之楼。曹皇后,邢台宁晋人,即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吴王曹玘之女,也是八仙之一曹国舅的姐姐。
梳妆楼遗址为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宁晋县志》、明《隆庆赵州志》、清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均有记载,并附有梳妆楼园景图。遗址长12米,宽8米,高1.5米。1984年进行调查时,地面上有砖,玻璃瓦等建筑遗物。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一个刻有“梳妆楼”名字的石碑。
7、金代邢州熙晖楼
熙晖楼,位于金代邢州城中轴线的北部,与中轴线南部的清风楼两翼对峙,入邢州南门,瓮城三重,入门直对邢州州衙,东入邢台驿,过七教坊、椽木巷、立节坊、成义坊后,即可见熙晖楼,熙晖楼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建于宋金时期。
大定年间的邢州节度同知王邦用,在达活泉和野狐泉二水相会处建柳溪亭,是当时文人士大夫饮宴聚会之所,为一郡之胜。熙晖楼正好位于邢州城中轴线北部,遥想当年,每当夕阳西下,登斯楼上,西望青山如黛、太行蜿蜒,北顾鸳水玉带、柳溪水泽金光粼粼,东眺巨鹿平原一马平川、大陆泽水天一色,南望邢州城内椽檐万家栉次鳞比、与清风楼南北并峙如比翼双飞,诚是美景如画。
8、明代隆平鳌山楼
隆平县,今邢台市隆尧县,鳌山楼在原隆平县城隍庙内,每岁元宵夜燃灯于上,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逐日更换,宇义映照鲜明,知县袁文焕重书《鳌山楼》古匾额,悬挂其上。
9、明清隆平嘉禾楼
隆平县,今邢台市隆尧县,嘉禾楼在原隆平县县署头门,原为谯楼,明嘉靖十四年知县王冕创建,清雍正六七年间,隆平县叠产嘉禾,知县郑远欲记其祥瑞,遂以名楼为嘉禾楼。
10、清代南宫镇水楼
镇水楼即座落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旧城十字街东北角的图书馆楼,曾是南宫的地标式建筑,六集电视连续剧《平原枪声》曾专程在这里拍摄外景。1984年南宫县人民政府以“清代阁楼”之名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8年11月河北省则以“镇水楼”之名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镇水楼由李瑶、李登州父子出资,建于同治年间,镇水楼至今约有160年的历史。
11、清代临城高旷楼
在邢台市临城县原有一名楼曰高旷楼,清代临城籍商人杨麟所修筑,楼高三层,有克勤民事匾,乃钦差大臣王齐赠。
12、明清邢台太平楼
位于邢台县皇寺镇,原黄寺堡太平楼,皇寺地处要冲,明代这里有皇寺堡,在镇中原有十字街,皇寺镇老街两侧为古店铺,镇有东、南、西、北四个阁门,四阁中以东阁最为雄伟,阁门上额有石刻“皇寺”二字,村镇中原有城隍庙,古戏楼、佛爷庙、姑子庵、太平楼等建筑。
登黄寺堡太平楼作
秋风列戍满邢州,敢为筹边独上楼。千骑月回清啸响,一尊天豁大荒愁。移屯渐老韩长孺,作客谁怜马少游。出处圣朝应易得,即论非土竟谁留。
13、清代沙河三槐楼(告天楼)
位于邢台沙河县(今沙河城镇),清康熙时期,知县谈九乾改建为告天楼,乾隆时期知县杜灏改曰三槐楼。
1、西周战国古邢台(檀台)
2、战国内丘太子楼
3、后赵襄都百尺楼
4、后赵襄都太武殿(太武楼)
5、唐代邢州清风楼
6、宋代宁晋梳妆楼
7、金代邢州熙晖楼
8、明代隆平鳌山楼
9、明清隆平嘉禾楼
10、清代南宫镇水楼
11、清代临城高旷楼
12、明清邢台太平楼
13、明清沙河三槐楼(告天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