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张玉:最后一位河间王

  • 2019-10-12 16:38:07
  • 史说河间

北宋时代,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五子赵㮙曾封河间郡王。北宋时代,河间处于宋金对峙最前沿,在经历宋金议和带来的多年和平之后,北宋一朝上下麻痹,已是气数将尽。

靖康之难时,他与宋徽宗、宋钦宗等被金兵俘虏到北方,徽、钦二帝在金国俯首称臣,曾封河间郡王的赵㮙更没有骨气,竟然和宋徽宗的驸马刘彦文一起,向金朝告发宋徽宗谋反,最后,赵㮙与刘彦文事败,被金国诛杀。想当年,河间郡曾是包拯任瀛州知州、岳飞转战南北之地,出了赵㮙这样的河间王,虽与河间郡无甚关系,但从中折射出北宋一朝的国势盛衰。元朝前后不到一百年,在河间设置过三个郡王:孛儿只斤·忽察、孛儿只斤·兀古带、孛儿只斤·也不干。元朝的宗王分为六个等级,河间王处于第三等,即“金印驼纽王”。

到了明代,张玉成为最后一个河间王。驻守北方的燕王朱棣,因建文皇帝削藩而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当时,河间府也倍受战乱之苦。张玉本来是元朝枢密院的主官,后来投奔明朝,在燕王朱棣手下任职。

朱棣起兵时,张玉战功赫赫,夺取北平九座城门,三日内控制整座城市。张玉担任燕军先锋官,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来,继任南军主帅的李景隆一度率部进驻河间府,准备攻打北平,张玉再度攻破南军。在一次战斗中,张玉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朱棣突围而出,张玉却力战至死。

朱棣没有忘记这位功臣,称他“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因此追封张玉为荣国公、河间王,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后人称为“大明河间王”。张玉进封为“河间王”,应该与其在河间及周边一带征战的经历有关。

历朝历代的河间王,从汉代的刘姓,到三国鼎立时的曹姓,再到晋代的司马氏,南北朝时代的慕容、拓跋等姓,北周的宇文氏,唐代的李姓,宋代的赵姓,元代的“孛儿只斤”,几乎是中国朝代变迁的皇族更替名单。这些河间王之中,既有象汉代河间王刘德这样德耀千古、倍受尊敬的贤王,也有象南北朝时代以炫富、挥霍闻名的河间王元琛,一个个远去的王位背后,是一部与2700年河间古郡相关的厚重历史。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封王制度,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强地方、弱中央”到“强中央、弱地方”来回摇摆的过程。唐代藩王势力坐大,终于酿至“安史之乱”动摇国本;宋代“杯酒释兵权”之后,地方再无藩王威胁,遭遇外敌入侵时,却屡屡战败失地。

到了明代,似乎是为了吸取宋朝教训,朱元璋一方面广封诸子为王,又规定藩王只能带五千到三万的王府卫兵,规定在外敌入侵时藩王才能全权负责大小事务。但朱元璋死后不久,便因建文皇帝削藩,引发了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的叛乱,史称“靖难之役”。等朱棣成功登上皇位,为了防止皇族不会再效仿他,便改革封王制度,消除藩王权力。

到后来,各地的封王逐渐成为一个只有显赫身份、富贵荣华的爵位,没有任何实权。便如最后一位河间王——明代的张玉,死后才封王,单纯成了一种荣誉。

到了清代,中央集权愈加严密,封王不如明代泛滥,到了清末也只有8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隔代世袭不降爵位;其他王位每被后代世袭一次,就要降低爵位一等,直到最后成为平民。

同时,清代的封王仅有爵禄,没有封地,也不再有历史上风行一时的“齐王”“燕王”“河间王”了。从第一位河间王刘辟疆(西汉),到最后一位河间王张玉(明代),其实正是中国两千年传统政治体制变迁的生动写照。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