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当日预约门票售罄,首次发布限流信息。八达岭长城景区规定游客最大承载量是6.5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5月2日单日接待游客达8.16万人次,长城上堪称是人山人海。

近年来,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北京著名景区都公布了景区最大承载量,其中故宫日限流8万人次,天坛限流5万人次,颐和园限流12万人次。节假日其间,这些景区的游客量达到了最大承载量。以故宫为例,自从公布最大承载量为8万人次后,几乎每个节假日游客量都达到了上限。
说起来,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这些都是外地游客乃至境外游客游览北京的“打卡地”。所谓“打卡地”就是到某地游玩必须要游览的景区。如果一个游客来到某地,没有游览当地的“打卡”景区,那感觉上说就跟没有去过一样。比如,游客到北京游玩,如果没有游览上述几个景区,自己都会觉得白去了一趟。

大多数家庭旅游的时间基本是在法定节假日。上班时不可能请假旅游,如果孩子已经上学,更不可能让孩子请假出去旅游。法定的节假日也就那几个时间段,每年的清明、五一、端午、十一等,再有就是暑期孩子放假的旅游高峰期。

现在几乎每个城镇家庭都有出行计划。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7月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增加到8.3亿人。试想,这8.3亿人,即使全年铺开了计算,在每年这几个有限的时间段里,无论去哪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果是第一次去,都会“打卡”游览,都会形成“高峰期”。对于全国人民都作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来说,更是如此。

景区为了应对游客高峰期,出台限流措施,主要是能确保游客尽可能地游览舒适一些。但是,这样一来,势必会有很多游客因为限流而买不到票。
如今,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夜间旅游,这些“打卡”景区是不是也可以从延长景区开关时间的角度拓宽一下思路呢?

还是以北京为例,暑期的北京白天炎热,景区开放时间的大部分时候都是高温酷暑,一点也不舒适。夏季的白昼很长,比如故宫,为什么不能把开门时间提前到每天7点呢?这样喜欢早起的朋友,可以一大早就去游览,等到午后热得人都要化了的时候,可能都参观完了。如果关门时间再延长,就又可以让那些喜欢晚起的游客有了充裕的时间逛完。这样不仅实现了错峰游览,还客观上增加了景区游客量。
不过,每一地的“打卡”景区都不愁游客,这样的思路或许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可能就打破了原有的经营模式,要落地执行恐怕还有不小的阻力!(文/张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