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今年正好和元宵节相遇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雨水后,万物萌动,春天正式开始啦!

雨水意为天气回暖,雪渐少,雨渐多。春雨是这世间的精灵,于乍暖还寒之际,随风潜入人间,让枯木得以逢春,种子得以发芽。春雨至,万物生。雨水润泽万物。此时大地回暖,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

一个节气大概有十五天,古人将每五天称为“一候”,所以每个节气都有“三候”,每一候对应着当时的气候特征或一些特殊的物候现象。那么雨水有哪三候呢?
一候獭祭鱼,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了,捕捉到鱼后它们会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菜花。

二候鸿雁来,指的是五天过后,南方天气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二候对应的花信为棠棣。

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再过五天,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候对应的花信为李花。
雨水节气虽不像清明、冬至那般隆重盛大,但民间习俗依旧不少,那么雨水节气有哪些习俗呢?
习俗一、接寿
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 长,长命百岁。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雪山大豆和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恭敬地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习俗二、撞拜寄
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雨意朦胧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成长。当然这一习俗现在一般只有农村还保留着,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一起聚聚。
习俗三、占稻色
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
习俗四、回娘家

在川西一带,出嫁的女儿要在这天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贴身穿,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这个习俗在农村依旧流行。
习俗五、拉保保
在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养,尤其是独生子,父母更是害怕夭折,所以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孩子的生辰八字,找水墨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小孩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雨水习俗甚是有趣,住在城市很难体会到其中乐趣;而且这个季节很多人可能都会感到头重脚轻,像是被蒙上了一层不轻不重的罩衣,身体不怎么爽快。脸色蜡黄,整个人无精打采,皮肤干枯还开裂,肚子上多了一圈赘肉,整个人心情都不怎么好。这些跟节气是有关的,雨水处于阳气生发的春季,也是寒暖交替的关键点,要把握时机顺时养生,让身体跟着万物活起来!
早起轻动
生活起居方面要夜卧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适当改变一下作息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雾气大,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但如果雨水过多,晨练时雾气较重,应适当推后,尤其是患者有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要注意。
健脾祛湿
雨水节气,饮食调养应注意什么?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阻筋脉和湿困脾胃,出现关节僵痛、皮肤湿疹、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身体及脾胃的养护,注意健脾祛湿。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尤其对那些脾胃功能较差的人们来说,这一方面尤为重要。注意平时可多吃些诸如芋头、莲子、茯苓、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大家都知道粥能养胃,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薏苡党参粥等。需要注意的是,从立春开始,就不能过食羊肉啦!
养肝止怒
中医有“怒伤肝”之说。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的速度,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症状,如纳差、胸胁疼痛、头痛、失眠、口苦、女性月经不调等。因此,春天不应该郁闷、生气。这段时节,除了保持愉快心情,也可多称赞别人,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保持好心情,也是护肝的一个窍门。
防范倒春寒
雨水节气期间最容易出现“倒春寒”,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十分有必要。
所谓“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刚回升,但并不稳定,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要有意识的捂着一点。但并不是要从头包到脚,不“捂”不行,“捂”过头又容易上火,“春捂”要捂的恰到好处。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天气变化和个人体质状况适时增减衣服,有风的日子外出,应注意戴好口罩和帽子、围巾,严防风邪致病。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宋恩峰提醒,尤其要重点注意“春捂”背、腹、足底等部位。人体上身抗寒能力较强,但做好背部保暖有助于自身阳气的生发,增强抗病能力。早春天气晴好时,应多让背部晒晒太阳。
“倒春寒”天气让春季多发传染病的特点和低气温下易致的伤寒感冒碰到了一起。对此,要想杀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的次数,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大有益处。中医认为,洋葱、姜、蒜、芹菜这些带味儿食物,既可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质。
穴位保健

雨水节气,天气逐渐潮湿,坚持按揉或艾灸穴位可起到祛湿化痰、健脾理气的作用。古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用艾艾贴艾灸天枢、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健脾祛湿、养生保健。
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天枢是大肠之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艾灸此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归属于胃经,艾灸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
安眠养颜

雨水节气冷暖不定,天气不稳,睡眠容易受到影响。薰衣草足浴粉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舒缓压力。同时,泡脚能提高血液循环,刺激反应区穴位,促进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迎接气候转变。
春季养生,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主。结合养生的食疗,以及穴位的艾灸、按揉、拔罐手法,能够更好地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