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年画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忆。近年来,国内外收藏市场上,年画一直是备受藏家喜爱的宠儿,尤其是随着每年春节的到来,年画更是成为藏界津津乐道的年度话题。
年画溯源:
春节文化活化石
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年画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记载,汉代年节时流行“贴门神”,这便是年画的雏形。到了宋代,一些繁华都市的纸马店每到年节都出售年画——“纸画”。明代时,年画称作“画贴”,已完全为民间所接受,出现了多色套印的精美年画。清道光年间,由于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绘画大都是过年时张贴,因而称之为“年画”。
年画一出现便承载着“年”的各种元素,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年画中可以追索到中国古代年俗的发展历程和社会风俗的记录,年画是春节文化的浓缩和定格。从这个层面上讲,年画是春节文化的活化石,是对“年”的最好诠释。
年画题材:
百科全书纳古今
年画取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仅题材画样就达2000余种,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纵观存世的年画,题材上大致分为三大类——
神仙魔怪类。这类题材年画表达了劳动人民降妖除魔、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类年画存世量最大,有福禄寿三星、钟馗、灶神、八仙等。
文学艺术类。这类年画题材大多取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如《群英会》《空城计》《西厢记》《杨家将》《盗仙草》《打金枝》《宝莲灯》等。这类年画以情节取胜,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立场鲜明,深受大众喜爱。
民俗生活类。这类年画是古今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记录。相对来讲,这类年画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更高一些。代表作有《耕读渔樵》《女十忙》《男十忙》《渔家乐》等。
年画种类:
几大家族负盛名
中国的年画产地众多,其中朱仙镇、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绵竹等地所产年画最为驰名。
河南开封市朱仙镇是中国最早的年画产地,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其特点是:刻线粗犷奔放,构图饱满紧凑,人物造型浪漫夸张。鲁迅先生曾评价朱仙镇年画:“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代表作品有《松鹤延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杨柳青镇,始于明代,清末鼎盛。其特点是: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典雅,气氛祥和喜庆,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万象更新》《五谷丰登》等。
桃花坞年画产于江苏苏州市桃花坞。始于明代,清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其特点是: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代表作品有《春牛图》《孙悟空大闹天宫》《丰收图》《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杨家埠年画产于山东潍坊市杨家埠。始于明末,清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其特点是:想象丰富,用浪漫主义、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简练、粗犷、朴实。代表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山水四条屏》《四季花鸟》《大春牛》等。
绵竹年画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始于明末,盛于清光绪年间。其特点是:绘画性强,色彩鲜艳明快,线条古拙流畅。代表作品有《迎春图》《百寿图》等。
年画收藏:
三条大路最宽阔
根据个人多年的收藏实践,建议年画收藏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从题材入手进行收藏。围绕神像类年画(如《门神》《关公》等),吉祥图案类年画(如《吉庆有余》《群仙祝寿》等),历史人物及故事类年画(如《桃园结义》《昭君出塞》等),戏曲故事类年画(如《空城计》《红娘传书》等),市井风格类年画(如《春游图》《赛龙舟》等)几大类题材进行收藏。
二是从产地入手进行收藏。重点围绕国内几大民间年画产地“淘宝”。苏州桃花坞年画色调艳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直为国内外收藏界看好。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富有感染力,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题材广泛,线条粗犷,风格纯朴。四川绵竹年画设色艳丽明快,线条洗练流畅,疏密有致。
三是从收藏价值上入手。纵观目前国内年画收藏市场,几种年画具有收藏潜力:一是古版年画。因其数量稀少、艺术含量较高而受到国内外藏家一致推崇。像《老鼠嫁女图》《寿星图》等民国初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价格就在2000元以上,明代年画《寿星图》在拍卖会上以7万元成交,清初年画《三星图》拍出12万元的天价。二是近代名家画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画坛上出现了很多年画扛鼎之作,如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贺友直的《小二黑结婚》,金梅生的《黄山胜迹图》,叶浅予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李可染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三是海派年画,即20世纪60年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的年画。此类年画色彩艳丽,对国内新年画的创作具有先河和导引作用,因而收藏价值较高。(钱国宏)